国丰福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公示快速成交
清 沈氏砚林著录翁同龢铭 篴在月明楼砚
长19.2cm;宽12.7cm;T3.2cm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著录:
1. 沈汝瑾辑,《沈氏研林》,第121号,篴在月明楼砚。
2. 松丸东鱼编,《研林》,白红社发行,1970年,第134号。
3.《缶墨东游—吴昌硕生诞一七〇周年纪念展》,三圭社发行,P158-161。
展览:《缶墨东游—吴昌硕诞辰170周年纪念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2014年。
备注:存老木盒,存“白沙村庄”印签,并有三井银行便笺
篴在月明楼砚端石制,呈长方形,四周起边框,砚池缓浅,石质坚密,细腻温润。整砚不施雕饰,砚面光素无纹,砚色沉黑幽亮,此砚依砚形配木质砚盒,更显古朴凝重。砚底铭“烟云笔下收,近水见高楼。人说诗书画,山林第一流。公周词兄属题。松禅翁同龢。”尾刻“叔平”方印。可知此砚铭是翁同龢为沈石友所题,此铭虽短短几行,书体遒劲,张弛自如,足见其笔墨骨力。翁同龢与沈石友为常熟同乡,曾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三十余年,后因“维新变法”之争被开缺回籍,回到江苏常熟,郁郁终日。在此期间,他与吴昌硕、沈石友多有交游,互作诗文往还,亦多在沈石友处赏砚题铭,此篴在月明楼砚即属一例。
砚身一侧落款“墨迹世争收,公游白玉楼。人心笔难挽,日逐海西流。石友和均。”末署“沈大”小印。此为沈石友据好友翁同龢铭,所作唱和词,且为原韵原字的“步韵”。二人唱和同刻此“篴在月明楼”砚上,颇见二人文章交流之雅趣。
砚身另侧,刻“篴在月明楼”朱文篆印,是为砚名,此句出于南唐后主李煜之《望江南·闲梦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此句“篴在月明楼”,亦与沈、翁二人题砚之词和韵,颇为巧妙。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晩号松禅老人、瓶生,又署瓶庐。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垂三十年。工诗文,擅画山水、木石、杂画。工书,其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尤善楷、行,名重一时,气魄足续刘墉。
清 沈氏砚林著录吴昌硕题 林吉人圭璋砚
长20.8cm;宽9.8-15.2cm;T2.8cm
估价:RMB 4,500,000-5,500,000
著录:
1. 沈汝瑾辑,《沈氏研林》,第114号,林吉人圭璋砚。
2. 《古名砚·端溪2》(二玄社),图69-70,页15。
备注:存“白沙村庄”印签
此砚为沈氏砚林著录、吴昌硕铭佳砚之一,石取天然形,形方正,一段出尖,如圭如璋,石质温润细密如婴肌,呵气成泽,易于发墨。正面砚面平整,上端篆书、行书刻铭并款识:“如圭如璋,登著作之堂。石友属,昌硕铭。”背面楷书刻铭并款识“吾愿结屋南山巅,枕书不读眠看天。得尺蹄纸图云烟,千峰萝薜万壑泉。丁亥(1707)春林佶(1660-1720后)。”并“林佶”印款。后行书刻铭并款识:“圭璋之品,吉人之辞。石友。”其中吴昌硕所铭,文字高低错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高古浑穆之气扑人眉宇。所配紫檀砚盒,刻:“林吉人圭璋砚”并“白沙村庄”“滴水秘玩”两方印。1916年,桥本关雪在京都建庭院式住宅,名曰“白沙村庄”,之后一直居住于此。钱瘦铁留日期间,便在桥本关雪的白沙村庄住了一年多,此 “白沙村庄”收藏印,便是出自钱瘦铁之手,常见于这批沈氏名砚中。
《沈氏砚林》所著砚台中的吴昌硕铭书,均是先书于纸上,然后由吴昌硕的友人,篆刻名家赵石农镌刻,赵石农刻砚的最大特色是摹刻精到、惟肖惟妙,纵观《沈氏砚林》中的吴昌硕铭书,或大或小,或篆或楷,均有笔有墨,生机勃勃,若现纸上,赵石农精摹之技,可谓空前绝后,且其对昌硕先生之用笔用墨娴熟胸中,故镌刻时能依形传神,势完意足。
林佶(1660-1722)字佶人,号鹿原。今福建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举于乡,五十一年(1712)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工于诗文,通书法,精于小楷和篆隶书。文以汪婉为师,诗以陈廷敬、王士祯为宗。他手抄成编汪琬所撰《尧峰文抄》、陈廷敬《午亭文编》、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古夫于亭稿》等书,为世人所赞。林佶不仅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书法家,也是一位藏砚家。以砚癖闻名于世的黄任,藏砚之癖亦受其熏染。由此可见林佶在当时藏砚界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