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价格什么藏品成交好
赵之谦(1829-1884)潘曾绶墓志铭
册页 水墨纸本
25×29 cm
估价:RMB 500,000-800,000
题识:皇清诰封光禄大夫追赠三品卿衔内阁侍读潘公墓志铭。清故封光禄大夫赠三品卿衔内阁侍读潘公墓志铭。会稽赵之谦撰并书。公讳曾绶,字韨庭,吴县故太傅潘文恭公第三子也。枢幄旧勋,甄沐隆峻。高门曾门,三世赐官。重光累徽,著在刊记。公胄籍深华,性秉盅邈。束发受经,究极师法。属书离辞,藻警殊绝。道光二十年举京兆试,明年考授内阁中书,游擢侍读。爰典著作,中和有闻。兼领秘书,遗阙是整。察缣纶于纤缛,综扬掷之虚盈。详致覆稽,声绩克举。考格连最,娄阅褒贲。赏戴花翎,加四品卿衔。以父忧去职。再遭母丧,燧穀思悲聿怀,誓墓毕葬服除。公子祖荫时官翰林学士,遂就养京邸。孝友纯固,忘宏微之。让文史娱乐,修士宗之业。朝市岩谷,处静味道。优游簪佩,觞酒赋诗,著《陔兰书屋集》二十卷。炳烛之明,白首弥笃。萧然物外,任理栖迟,享年七十有四。光绪九年正月甲辰微疾遽卒。公五十后,祖荫迁工部侍郎,封阶一品。其卒也,祖荫方奉命为军机大臣,受任重寄。皇上孝治天下,闻而轸恻,诏追赠三品卿衔,给银治丧。慈渥所覃,优被家宠。朝野羡仰,识为异数。公始娶汪夫人,次娶陆夫人,皆前卒。葬县十一都下二十二图巨字圩。汪夫人生子一祖荫,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庶子一祖年,州同衔。祖荫等既奉丧南还,十一月壬辰将启旧兆,并灵合柩,辱以之谦为知德能述行,命书之贞石,纳诸泉局。铭曰:万石躬行,庆官内史。叔节继志,临晋大起。江表清第,天下盛门。先贤后哲,世集丝纶。餐经养年,宅心止足。帝鉴耆德,士慕高躅。洪柯翳景,潜灵萃区。青山白云,何天之衢。休丽荣名,垂后不朽。隐轸千里,石堂八牖。下出银艾,蕴祥振奇。埋文穿中,庶无愧词。
说明:
1.《潘曾绶墓志铭》是赵之谦受潘祖荫所托,为其父潘曾绶撰写的墓志铭。潘曾绶是晚清名臣潘世恩之子,潘祖荫之父,曾任内阁中书、内阁侍读等职。潘家是名门望族,世代收藏丰富,赵之谦与潘家交往近十年,期间得以饱览潘家收藏的诸多彝器铭文和历代碑刻拓本,眼界大开。1883年,潘曾绶去世,潘祖荫委托赵之谦撰写墓志铭,于是有了这篇传世之作。
2.此墓志铭为刻碑前正稿,铭文共580字,其中篆书23字,隶书557字。其用笔浑圆,结字茂密,融合北碑雄强质朴与文人书法灵动雅致,是赵之谦“魏底颜面”风格的典型体现。这篇墓志铭不仅是赵之谦书法艺术的高峰之作,更是晚清碑学兴起的重要标志。它在19世纪末以来的碑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被众多书法家和学者视为学习魏碑的重要范本,其用笔、结字和章法布局被后人反复研究和模仿。吴昌硕、齐白石等近现代书法大家也深受其影响。此外,该墓志铭的拓本在近代多次印刷,广为流传,进一步推动了碑学的传播与发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出版:
1.《清潘光禄墓志铭》,光绪十九年(1893)石印本。
2.《赵之谦潘公墓志铭》,民国育古山房印本。
3.《赵撝叔大字书法潘公墓志合刊》,民国求古斋印本。
4.《赵撝叔大字书法潘公墓志合刊》,香港东南书局。
5.《潘公墓志铭》,中国书店,1985年。
6.樽本树村编《赵之谦字典》,二玄社,1991年。
7.陈振濂主编《日本藏赵之谦金石书画精选》,第124-128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
著录:
1.《潘祖荫日记》,“光绪九年十二月初八日”,苏州博物馆藏稿本。
2.邹涛编著《赵之谦年谱》,第296页,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
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赵之谦卷》,第267页,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
赵之谦《潘曾绶墓志铭》的文化精神与碑学革新
光绪九年(1883)正月廿二日,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在父亲潘曾绶病逝后,作出了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抉择——邀请赵之谦撰写并书丹墓志铭。潘祖荫选择赵之谦并非偶然。作为晚清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赵之谦的书法“合隋唐结构、北魏笔法为一炉”,其独特风格在咸丰、同治年间已声名鹊起。而潘祖荫本人则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学者型官员,两人在学术与艺术上有着深厚的共鸣。
赵之谦接受委托后,历时近一年完成这件作品,其间“书函往还,颇费时间”,直至岁末“墓志刻成已入冬矣”。这种不厌其烦的创作过程,体现了他对书写潘曾绶墓志铭的敬畏之心。墓志铭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神圣性,要求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要准确传达逝者的生平事迹,还要符合墓志文体特有的庄重风格。赵之谦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挑战。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盛,书法家逐渐突破帖学传统,转向汉魏碑刻寻求新变。赵之谦作为碑学的中坚人物,早年学颜真卿,后转习北碑,最终形成“颜底魏面”的独特风格。《潘曾绶墓志铭》正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