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交易服务费
章法上,墓志铭整体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字距紧凑而行距疏朗,既符合墓志的庄重需求,又赋予文本以节奏感。赵之谦对碑刻的独特理解,使他在书写时已考虑刻工效果。《潘曾绶墓志铭》的线条粗细对比强烈,但转折处均以圆笔调和,避免过于尖锐的“刀刻味”。这种“以笔代刀”的创作方式,使得最终石刻既能体现北碑的雄浑,又不失书写的自然。
潘祖荫收到完成的墓志后,在十二月初八日的日记中记载了回赠赵之谦的行为:“寄玉壶碧私盖、五彩壶彩盖赠赵之谦,以谢其作铭并书及篆盖。”潘祖荫选择珍贵的玉壶和五彩壶作为回赠,既是对赵之谦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上层文人之间以雅物相赠的传统。
赵之谦最终完成的《潘曾绶墓志铭》(全称《皇清诰封光禄大夫追赠三品卿衔内阁侍读潘公墓志铭》),成为晚清碑学运动中的一件重要作品。标志着清代碑学从“尊碑贬帖”的激进阶段转向“化碑入帖”的成熟期。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看,《潘曾绶墓志铭》的创作与交换过程,生动展现了晚清士人如何在日益动荡的时代中坚守文化传统。当时的大清帝国正面临内忧外患,西方冲击日益加剧,而潘祖荫、赵之谦等文人却依然执着于书法、墓志、金石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赵之谦的书法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策略,正是晚清许多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变革的典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