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25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火热征集中
据清华大学档案馆可知,1938年10月刘文典致函梅贻琦提及“陈序已得”。又据此稿内批改等细节,结合陈寅恪的时间处理习惯(如其《元白诗笺证稿》序言同样以出版年署时1941年稿,1950年出版仍署1950。)此篇应为陈寅恪对序言做的最后几稿之一。
陈寅恪这篇序言展现出独特的结构性智慧,其精心设计的对话体形式蕴含着深刻的学术批判。序言采用“设问——回应”的互动模式,通过虚拟的或问曰:“先生此书,谨严若是,将无矫枉过正乎?”这一设问,巧妙地引出了对当时学界风气的反思。这种看似平和的问答形式,实则是对民国初期盛行的“六经注我”式研究方法的尖锐批判。
陈寅恪
序言中那个精妙的金圣叹“胸中古本”比喻,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时学界随意改易古书的弊端。陈寅恪借此直指那些以明清文人恣意发挥的方式来研究商周朴学的荒谬性,这种批判与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倡导的实证精神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民国学术转型期的方法论自觉。
更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在方法论上的前瞻性眼光。他特别强调的“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这一原则,不仅为古籍校勘树立了严谨的规范,更与当代文本批判理论不谋而合。比如G. Thomas Tanselle的“版本社会学”所倡导的文本处理原则,就与陈氏的主张高度契合。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整理工作中,课题组特别援引了陈序中的这一观点来处理复杂文本异文,充分证明了其方法论的生命力。
这种对话体的结构安排,使序言既保持了学术批评的锋芒,又不失温文尔雅的风度。通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陈寅恪不仅肯定了刘著的学术价值,更借此阐发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古籍研究范式,展现了一位史学大师对学术规范的深刻思考。
相关人物简介
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一说字彦恭,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三子。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民国十五年(1926)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
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