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25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火热征集中
岳麓山通景十六条屏(全景图)
此作每幅尺寸209×57cm,每张画上都钤有吴大澂的常用印,然而并无署款,但在最左一幅有晚清著名金石藏家刘体智(1879—1963)和吴昌硕之子吴东迈(1886-1963)二人题跋各一段,刘体智用的是篆书,他提到:
吴愙斋中丞抚湘时,与其幕僚合作岳麓山图,见于书札者屡矣。中丞金石大家,丹青妙手,公余之暇,于郊外寄其游踪,吟眺之中籍绘事传其胜迹,身为显宦而有林泉之乐事,属宴游而有风雅之称,诚一时之韵事,亦千载之佳话也。惜未题款,仅以红纸书山名于画上,恐日久脱落,于后无徵,因补为之记。丁卯六月庐江刘体智。
由此可知,这套画上原来应该有吴大澂自己用红纸书写的山名贴在上面,后来刘体智担心日久红纸脱落无凭,因此用篆书将吴大澂的题识文字补书画上。刘体智历任户部郎中、大清银行安徽总办,其妻为大学士孙家鼐之女;因与孙家鼐、李鸿章、徐桐、瞿鸿机等亲长辈时有来往,对同光以降朝廷故实颇有见闻,自己本身又是享誉海内的收藏家与金石学者,因此他的记录当然可信。而吴东迈也说:
愙斋中丞博学能文,金石彝器考订周详,其作山水疏逸处如瓜畴梅壑,浑厚处如方壶麓台,此帧兼而有之,虽未署款,然庐山真面可见一斑。当其抚湘,退食之暇殊鲜点染,盖不欲以翰墨擅胜而掩其大志也。甲午之后猝得中风之症,此间流传遂不多见,先父昌硕府君曾在幕中,知其厓略,曾闻诏言,并志于此。丁亥六月,安吉吴东迈。
吴东迈的父亲吴昌硕正是吴大澂的著名幕友之一,不仅在愙斋府上呆过,山海关一战,吴昌硕也是随军人员之一,因此吴东迈从他父亲口中自然也能得到有关吴大澂的准确信息。所以此作“虽未署款,然庐山真面可见一斑”,而其前因后果,我们将在后面展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