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交易提高成交
俞樾亲笔《湖楼笔谈》初稿本
清写本
(清)俞樾撰 1函1册 纸本
24.5×15.8 cm
估价:RMB 100,000-120,000
提要:此拍品《湖楼笔谈》为俞樾亲笔所书稿本。内封书“湖楼笔谈 第一册 已刻”。全书内容为《湖楼笔谈》卷一、二,卷一共计22筒页,卷二共计20筒页,半页十行行约二十一字朱栏稿纸写就,首题“湖楼笔谈一 弟一楼丛书之□ 德清俞樾”。全书校改之处繁多,通篇字迹为典型的俞樾笔迹,工整中伴有拙趣。
与刻本相较,此稿本行宽一致,但几乎每页都有修改。更有段落篇幅上再贴一纸覆盖,这种批改几乎为著书最初始状态。二者对比,其中多处变换相异。
作为珍贵的手写稿本,该本对理解俞樾早期学术思想、清代考据学方法论以及古籍文本生成过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界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俞樾《湖楼笔谈》初稿本考析
《湖楼笔谈》是清代俞樾独撰丛书《第一楼丛书》中的一种。《第一楼丛书》为俞樾早年(约咸丰同治年间)刊行的独撰丛书,共9种30卷,内容以经史考辨、小学杂著为主。俞樾以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著称于世,其经学研究承继高邮王氏(王念孙、王引之)之学,精于训诂考据。《第一楼丛书》(含《湖楼笔谈》)刊成于其50岁。自43岁(1864年)避战乱居苏州后,其与李鸿章、曾国藩等交游,主要精力在于讲席,章太炎、吴昌硕等皆出其门下。《湖楼笔谈》一书以札记形式呈现,内容聚焦经史考辨、诗文评骘与文字训诂,体现了乾嘉学派余绪与俞樾独特的治学风格。作为俞樾早期学术笔记的代表作,《湖楼笔谈》虽篇幅精要,却在晚清学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这部著作不仅保存了大量稀见文献如《字林》逸文和宋元孤本异文,为辑佚学研究提供珍贵线索,更通过对比《汉书》《文选》等典籍的不同版本,揭示了刻本与稿本间的文本差异,为古籍原貌重建奠定基础。成书于同治年间的这部作品,早于俞樾《群经平议》等代表作,清晰展现了其治学路径的形成过程,其中部分考据结论在后来的著作中得到修正或深化,生动记录了一位经学大师学术思想的演进轨迹。在学术传承方面,该书既延续了高邮王氏的训诂传统,注重文字、音韵、训诂的综合运用,又突破传统考据局限,将视野拓展至域外文献和金石碑刻,预示着晚清学术的新趋向。其影响力辐射至民国学界,章太炎《国故论衡》对书中“厶”为“私”本字的讨论有所发挥,而提出的“形讹、音讹、意讹”校勘分类法更被陈垣《校勘学释例》吸收,成为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尤为可贵的是,该书不仅止步于古籍考订,更通过对漕运、税制等时政问题的讨论,体现了晚清学者“通经致用”的学术转向,这一转变在其晚年著作《九九销夏录》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书中记载的与戴望、谭献等学者的辩论,生动再现了同治年间江南学界的学术生态,而涉及日本汉学家竹添光鸿提供的文献资料,则展现了中外学术交流的早期形态。该书的国际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日本明治学者岛田翰曾多次引用,推动其在东亚汉学界的传播,20世纪以来更成为艾尔曼等欧美汉学家研究清代考据学转型的重要材料,堪称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
此拍品《湖楼笔谈》为俞樾亲笔所书稿本。内封书“湖楼笔谈 第一册 已刻”。全书内容为《湖楼笔谈》卷一、二,卷一共计22筒页,卷二共计20筒页,半页十行行约二十一字朱栏稿纸写就,首题“湖楼笔谈一 弟一楼丛书之 德清俞樾”。全书校改之处繁多,通篇字迹为典型的俞樾笔迹,工整中伴有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