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时间拍卖鉴定
尹呈忠《竹篁》
材料:合成漆、大漆、综合材料
画心:62×62cm,外框83×73cm
创作年代:1985年
展览:首届中国漆画展,1986年
国风——尹呈忠漆艺术展,2021年
《石钟吟》的重点在于概括景观石像的横向的群石结构,而舍去传统上用皴法转换物象的写实性形成的笔法细节,但现在进一步舍去示意岩石机理的笔法形式,用一种整体的团块结构表现一种物象印象主义。在之后的一系列作品《流年系列No.2-4》(1986)、《遗风》(1987)、《生成No.1-2》(1988)、《沧桑》(1989),这一方式具体化为对石像的原型概括,即一种单体石像的更贴近局部的机理“织体”的诗性。尽管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种偏向于具有凹凸、阴影与石层皱褶的写实物象,但这一石像被原型化了,重点在于石质及其表面曲折的机理所构成的一种“织体”。由于石像的原型化,使图像具有一种宁静而纤细的诗性品质。漆的材质和漆色均质的灰蒙层次,增加了这一诗性的表现力。
流年系列No.3
49x102cm 合成漆、综合材料 1985年
沿着《敦煌印象》的风格,《流年》系列的一部分作品比如《流年No.6-10》,以及之后的《熵》系列,进一步发展出一种自然的印象主义风格。这两个系列就像一种记忆或能量的印象式显影,《流年》在图像结构上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景观结构,但被处理为平面性的色谱机理的色域结构,去除了上一系列的石像“织体”的写实性和石质,代之以一种抒情性的色域印象主义。
在《熵》系列,尹呈忠引入了科学哲学的“熵”的概念,这不仅在于补充图像的哲学内涵,“熵”在此还是一个图像组织的观念,如果《流年》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记忆显像,《熵》则是将普遍性的原理作为图像生态的观念依据,即无论世界或图像的能量,它一旦进入生成并释放,必将导致形式上的无序和不定形。从《熵》系列开始,脱离了总体自然主义的图像结构,进入了色域的观念性布局,但试图避免抽象的形式主义,希望将哲学的能量观念对应于一种不定形的暖色视觉,在此层次上创造一种新风格的意象。在这个意义上,尹呈忠找到了一个漆画现代性的图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