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流程联系方式
尹呈忠《红土地》
材料:合成漆、大漆、综合材料
尺寸:画心42×42cm,外框64×64cm
创作年代:1984年
展览:国风——尹呈忠漆艺术展,2021年
意象可以看作这样一种获得方式。当然中国的这一方式,在唐宋以后进一步将自然客体的象征转换为一种以笔墨为中心的语言本体的“意象”。中国绘画的现代性主要的探讨议题是图像的现代主义,而这一议题的重心则是意象向抽象主义的进一步纯粹化,但又仍能保持与中国美学在图像上的接续性变化。
在1985年的《敦煌印象》、《石钟吟》等系列中,尹呈忠最初的尝试是越出文人画的图式,将自然景观的物象作为更广的图像取材,通过一种对景观的简约主义处理,仅保留荒野或石钟林的肌理结构,并将传统的漆像轮廓模糊化,达到一种诗性的印象主义。这一方式是将意象进一步的简化,比如将类型化的意象进一步减约为一种整体的印象结构,并消减图像表示山石皱褶的皴法和笔墨形式。
敦煌印象
44x90cm 合成漆、综合材料 1985年
文人画中的意象,我称之为一种“类像”,即保留山水、花鸟和人物动物的表示其种属的基本形状,减少物象的自然细节,并以皴法、墨骨笔法以及之后的晕染、墨像等形式语言作为物象细节的示意形式。某种意义上,意象是一种“半简约”的物象,尹呈忠最初的探索将这一“半简约”推向一种极简化。这一方式在20世纪初衡山大观等人的新日本画中即已尝试,但尹呈忠的简约主义的重点,在于漆的材质本身呈现一种物象诗性,通过简约主义体现了一种“隐约”的诗性,但图像上却从文人画的意象观念,转到一种物象的风格主义,即画面上是一种写实的细节简化的物象结构,整体上转向一种风格主义的关于景观的物象结构,但重点呈现物像在布局上的图像诗性。
《敦煌印象》和《石钟吟》,开启了1980年代后期尹呈忠的两个风格系列。《石钟吟》试图从构成视角归纳出传统的假山石原型,但不是西方式的几何构成主义,而是一种近乎极简主义的意象风格;《敦煌印象》则将风景化的意象简约为一种抒情性的机理印象主义,使得意象进一步抽象化,但又不是保持一种中国式的意象的自然主义。这两类风格体现在之后的《流年》、《熵》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