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快速交易市场如何

名称: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快速交易市场如何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1018404

更新时间:2025-06-06

发布者IP:14.151.33.91

详细说明

  国丰福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快速交易市场如何

  包世臣(1775-1855) 行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37×30cm×2 约3.7 平尺(每幅)

  估价:RMB 60,000-80,000

  题签:包安吴五言联(上、下)

  款识:世臣。

  钤印:包世臣印(朱)、慎伯(白)

  释文:鸥鸟可以狎,松柏得其真。

  来源:本拍品为李秋君旧藏,为文物退还。

  李秋君(1899-1973),名祖云,字秋君,以字行,斋名欧湘馆,别署欧湘馆主。浙江镇海(今宁波市北仑区)小港港口李家人。因其兄李祖韩与张大千为至交,遂与之相识,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作者简介: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吴(今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北宋名臣包拯二十九世孙。嘉庆二十年(1815年)举人,曾官江西新喻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倡导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LOT 319

  吴熙载(1799-1870) 行书八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88×34cm×2 约5.8 平尺(每幅)

  估价:RMB 60,000-80,000

  款识:子暗大兄雅属,让之吴熙载。

  钤印:吴熙载印(白)、攘之(朱)

  释文:和神当春清节为秋,餐胜如归聆善若始。

  作者简介: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斋堂晋铜古斋、师慎斋。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篆隶行草无所不能,亦善画,擅长花卉。篆刻初宗汉印,悉心模仿,后师邓石如,得其神髓,参以己意,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阮元之后,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1775—1855)以《艺舟双楫》扛起碑学大旗,其对于碑学主张的发扬、完善、实践以及宣传有着不亚于阮元的成就,在晚清影响了一大批杰出的书画家。其在书法上以行草见长,一方面广泛取法实践,既习北碑,又习二王、《书谱》,另一方面致力于将碑学与帖学进行融合,对于执笔、运毫的技术环节作过深入研究,追求“逆如平出”“万毫齐力”的效果。“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行草五言联为其七十岁后所作,下笔多侧锋,字形欹侧取势,显然可见以魏碑铺毫笔法驱动《书谱》字法的痕迹。进入晚清,包氏的徒弟吴让之(1799—1870)谨守师法,在楷、篆、隶等书体上全面继承邓石如之风,行书则沿袭其师之法,尤其在篆刻、篆书方面达到全新的高度,为篆刻史上的宗师级人物。“和神当春清节为秋,餐胜如归聆善若始”八言联为其行楷的常见面貌,用笔、结字一如其师,只是更为自然斩截,比包世臣似多了一些峻拔的气息。此后同为篆刻家的徐三庚(1826—1890)在书印思想上亦曾以邓石如为宗,后来深入取法《天发神谶碑》,并将其笔法运用至各体书中,创造出一种既有苍浑趣味又婀娜多姿的书风、印风,时人有“吴带当风”之誉。从《临成阳灵台碑》隶书轴即可看出其隶书一如其篆,横粗纵细,波磔摇曳,展现出圆熟的书写功力,然与原碑丰茂浑劲的风格南辕北辙,确为自成一格的创造。汉人《成阳灵台碑》原碑已毁,黄易藏有罕见的宋人重刻拓本,故清代的金石家们于此碑无不临习,此轴正可见当时金石风气之一斑。

  LOT 321

  吴大澂(1835-1902) 行书自题梅花诗

  立轴 水墨绢本

  145×52.5cm 约6.9 平尺

  估价:RMB 200,000-300,000

  款识:《自题画梅诗》。时雨大兄大人属书,愙斋吴大澂。

  钤印:吴大澂印(白)、愙斋(白)

  释文:静无人处户常扃。扫地焚香见性灵。花下闲吟声不断。隔窗应有鹤来听。荒邨僻静岁将阑。万木萧萧落叶干。可是山人肠最热。满天风雪不知寒。

  出版:

  1.《书道 第十一卷第三号》,东京泰东书道院出版部。

  2.《中国明清书画展》第82页,光安芳堂(日本),1997年。

  说明:上款人为近代文士薛时雨。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等。与著名词家并画家周闲、书法家秦光第、画家应宝时、《寒松阁谈艺琐录》作者张鸣珂、道光进士与诗人张保衡(张任庵)及沈濂、著名篆刻家吴传经等广有交游。

  作者简介: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客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有《愙斋诗文集》《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等。

  在晚清颇能全面延续乾嘉名人之风的金石家是吴大澂(1835—1902),他同样具有高官、学者、藏家、书画家等多种身份,更是黄易访碑活动的重要继承人。吴大澂的篆书以玉筯入手,后又专研大篆,出之以汉人方正平实一路,所书工稳匀净,整饬谨严,被前辈潘祖荫誉为“清卿大篆之工,国朝二百年无及之者,可传无疑”。“辅德右仁黄金共寿,含贞挺眇赤泉延年”篆书八言联用笔圆润,线条光洁,结构规范,可以看出邓石如、杨沂孙小篆的影子,更可看到将金文、小篆两体融于一炉的熟练,流露出庄重典雅的气息。而《自题画梅诗》行书轴则代表其行书的基本面貌,中宫紧缩,体势开张,长画如长枪大戟,运笔却如写篆般坚实凝练,在历代学黄庭坚的人中也算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毫无疑问,金石学的发展以及金石元素的加入,让清代中后期的书画艺术的风格产生了本质的转变,因此,要了解清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就不能不了解金石,就不能不懂得欣赏金石家笔墨中那缕不羁的“奇气”。清代书画艺术能从千人一面的馆阁体氛围中脱胎换骨,能在璀璨的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为后世贡献出诸多开宗立派的大家,靠的也是这份来自金石的“奇气”。而金石家们的过人之处,正在于能将自己的所有艺术形式都统一在一种十分成熟且具有辨识度的风格之中,几千年金石的营养在他们手里与书画印交融如水乳,“奇气”由此诞生、飘散,渐渐深入中国文人艺术家的骨髓里,从此再也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