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伊秉绶(1754-1815) 行草书临唐人三帖扇面
镜心 水墨纸本
17×53cm 约0.8 平尺
估价:RMB 130,000-150,000
款识:静山二兄驾部正。弟伊绶。
钤印:墨卿(朱)、宴坐(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伊秉绶》第9、15印,312-313页)
鉴藏印:雨楼藏(朱)
作者简介: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墨庵、南泉、秋水、西湖长,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惠州、扬州知府。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LOT 318
钱坫(1744-1806) 篆书十二言联
1801 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
131.5×23cm.×2 约2.7 平尺(每幅)
估价:RMB 80,000-100,000
款识:嘉庆六年,钱坫。
题签:钱献之十二言长联,勺园题。
钤印:钱坫之印(白)、献之(朱)
释文:五株柳十亩桑寄迹羲皇以上,一房山半潭水忘情物我之间。
来源:文物商店旧藏。
作者简介:钱坫(1744-1806),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清代书家。字献之,号小兰、十兰。自署泉坫。钱大昕之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累官知乾州、兼署武功县。生平改经史。精训诂,明舆地,尤工小篆;晚年偏废,左手作篆尤精绝,兼善铁毫。间亦作画,其墨梅有寒瘦清古之致。著述甚富。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尔雅古义》等。
LOT 317
阮元(1764-1849) 隶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26×28.5cm×2 约3.2 平尺(每幅)
估价:RMB 100,000-120,000
款识:书应敬斋三弟嘱,兄元。
钤印:节性斋老人(白)、怡志林泉(朱)、万柳堂(朱)
释文: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作者简介: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仪征人。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提倡朴学,曾罗致学者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于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树,是乾嘉学派晚期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扬州学派的柱石。生平著述丰富,撰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述传世。
相比于扬州、西泠诸家的艺术家气质,钱坫(1744—1806)、伊秉绶(1754—1815)、阮元(1764—1849)等人则因身兼官员、学者、金石书画家三种身份,书法因而别具一种雅致深沉的文人气。钱坫为著名金石学者钱大昕族子,在学术、书法上均有建树,尤以篆书享誉当时书坛。此“五株柳、一房山”十二言联作于嘉庆九年,取法在二李之间,用笔则近于王澍,线条圆润光洁,结构规范严谨,气质优雅高贵,为其晚年力作,当得起“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自负。“风流太守”伊秉绶集儒雅才艺于一身,尤其隶书气魄宏伟,体势威严,为有清一代公认最具创造力的隶书大家;而其行书早年学刘墉,后来着力结合颜真卿与李东阳二家,并在其中融入篆隶笔法,从而形成点画瘦细紧结、体势疏朗流动的奇特面目,《节录唐人三帖》行书扇面行、草、楷诸体结合,结体宽博雍容,用笔萦回往复,高邈中有顾影自怜、超凡脱俗的动人风韵。阮元更是乾嘉学派承前启后的主将,亦是清代书法史划时代的人物,他以“二论”提出尊碑之说,对碑学登上历史舞台,以及之后金石书画的发展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其行书虽依然以帖派为宗,然由于自身雄厚的金石学修养,所作隶书亦醇雅清古;“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隶书七言联,可见其浸淫于《华山碑》《石门颂》《乙瑛碑》诸碑的功力,运笔轻松流畅,结字磊落绝俗,有一种不求工而自工的艺术效果。与阮元书法情况颇为相似的还有张廷济(1768—1848),其为当时重要的金石家、收藏家,也是碑派书法的提倡者,虽也极善篆隶,然其行书的基调却似以唐宋人为宗,“蜡屐幽怀高下齿,斲轮妙悟古今心”行书七言联书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乃其去世前一年,用笔颇有米芾之风,只是更加强调轻重错落,论者以为是受青铜器铭文和碑刻的影响,乃是其主动追求书法金石韵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