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精品推荐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拍要求
马衡先生在《中国金石学讲义》中说:“金石者,往故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至于今日者,皆是也”。这是关于“金石”的基本定义,可见“金石”本身只是物质载体,“遗文”与“作品”才是精神核心。而以这些金石遗文或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便可称之为“金石学”。自宋人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等人为后世推开“金石学”的沧桑大门,要到清代中期开始“金石学”才成渐成显学,因为实物的大量出土,以及思想钳制下学术方向的转变,当时上至达官显贵,中至学者文人,下至以卖艺为生的书画家,无不以研讨金石作为学问、艺术、鉴藏的重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此时的书画艺术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崭新面貌,这种面貌的基本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书画作品中常常展现出一种古雅、浑厚甚至苍茫的金石气息,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是古老的隶书、篆书重新崛起,另一方面就是新兴“碑学”逐渐取代日渐式微的传统“帖学”,行楷书也因此为之一变。
本专题所呈现的,即为清代著名金石家的对联、绘画、信札、题拓等不同形式的书画作品,所涉名家自清初郑簠、朱彝尊等人起,至乾嘉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金农、阮元、伊秉绶、钱坫以及“西泠八家”、皖派诸家等人,可谓群星璀璨,精彩纷呈,从中自可见清代金石书画从发轫期到成熟期的发展过程,而其作者身份之复杂,其作品风格之多样性及独特性,以及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其人性情之醇驳,学问之浅深”(高野侯语),更为我们揭示了清代金石书画艺术耐人寻味的重要特质。近人丁辅之先生在《金石家书画集》叙言中曾说:“上穷周秦,远及海东,殚心汲古,发潜显幽,金石家者流,负艺林重望者久矣。闲情所寄,或书或画,皆有奇气。而其名有彰有不彰,寸缣尺素之所传,致足珍惜。”所可注意者是这“闲情所寄,或书或画,皆有奇气”十二字,真可谓是清代金石家艺术的最佳注脚。
LOT 308
朱彝尊(1629-1709) 隶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13×27cm×2 约2.7 平尺(每幅)
估价:RMB 120,000-180,000
款识:砚山老年亲翁属书,弟朱彝尊。
题签:朱竹垞隶书七言(上、下)
钤印:荼烟阁(朱)、竹垞(朱)、朱彝尊印(白)(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朱彝尊》52、55印,291页)
鉴藏印:荥阳雪生山房珍藏(朱)、旧游长物(朱)、陆(朱)、汪律本印(白)、蓱蓬散人(白)、明久所藏(朱)、郑咸宁(朱)
释文:小量怕从人斗酒,拙书长羡客挥毫。
来源:现藏家直接得自徐平羽旧藏。
说明:“砚山”上款应为清初文人施维翰。本拍品为晚清文士汪律本旧藏,后为近代著名收藏家徐平羽旧藏。
1. 施维翰(1622-1684),字及甫,号研山,世居闸港北(今鲁汇乡境)。清顺治九年进士。历官临江推官、职方主事、监察御史、山东巡抚、浙江总督,官终福建总督任,谥“清惠”。郡建特祠,并列入祀乡贤。
2.汪律本(1867-1930),字鞠卣,号旧游,安徽歙县人。父宗沂掌敦芜湖中江书院,律本侍游芜湖,为袁昶所知赏。旋就学南京习科学,后佐李瑞清筅两江师范多年。一度治新军于九江。清亡,隐居池州乌渡湖,资渔业终老。画山水、花卉,有逸致。尝游黄山,为黄海后游集,于山中途经故实,皆有阐发。有《萍蓬庵诗》《壶中词》等传世。
3.徐平羽(1909-1986),原名王元健,又名白丁,江苏高邮人,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肄业,是文化部原副部长。任文化部副部长,分管艺术文物工作,此间积极推动戏剧创作和戏曲革新,领导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建设以及敦煌莫高窟的抢救。为保护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精于收藏、书法,有较高的艺术水准。黄宾虹、吴湖帆、傅抱石、贺天健、谢稚柳、吴作人、黄胄、程十发等画家则大多与他有交往,很多藏品都题有上款。
作者简介: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代文学家、词人、学者、藏书家。早年为布衣,肆力于古学,博极群书,客游南北,专事搜剔金石。康熙十八年(1679年),朱彝尊应试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康熙二十年(1681年)典江南乡试。次年,入直南书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归里专事著述。博赡渊雅,在诗、文、词的创作以及理论上更是成就卓著,深刻影响后世。其诗以才藻魄力称盛,当时与王士禛齐名,称“南朱北王”。为浙派诗开山祖师,与查慎行同为浙派初期两大家。其词讲求醇雅,力挽明词颓风,当时与陈维崧齐名,称为“朱陈”,并开创浙西词派,在清代词坛居于领袖位置。其著作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明诗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