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成交拍卖规则
毫无疑义,漆是中国一种流传久远的传统工艺。在中国早期历史的考古挖掘中,今人已经寻找出了大量技艺精美的独特漆器。明代黄成曾经撰有传世绝本《髹饰录》,其开篇有言:“凡工人之作为器物,犹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以功以法,故良工利其器。然而利器如四时,美材如五行,四时行,五行全而物生焉。四善合,五采备而工巧成焉。”他给予漆艺以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一传统技艺是“天地造化”之产物,如五行和四时那般生生不息。黄成继续写道:“乾所以始生万物,而髹具工则,乃工巧之元气也。”他在这里所讨论的恰是器与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器利则物巧成,物巧成则天工直夺其元气。从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漆艺在中国传统技艺中的特殊位置。也就是说,在此一传承之中,器、物、工、成之间的紧密关系,是髹漆之为艺的根本。
在《髹饰录》之前,刊有杨明写的序。他在序中历数漆艺之源流并认为:“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于此有其贡。”作为对器、物、工、成之结果的一个重要说明,杨明恰当地点出了书、食、祭三者之间的彼此依存:漆先是作为文字的典雅基底,然后作为食器的豪华盛具,再次则成为遥拜时必备的高尚祭具,从而上升为一种名贵的贡品。他说:“尚之以著色涂金之文,雕镂玉珧之饰,所以增敬盛礼”。显然,漆艺上达礼数,下极人伦,杨明因之而感叹曰:“呜呼,漆之为用也其大哉!”可惜,入清之后,及至民初,黄成的《髹饰录》居然失传,久不见于人世。
《示范》
材料:大漆、金属粉
尺寸:100cmx100cm
年代:2015年
到了现代,还有一种谬说,以为漆艺乃越南独有的艺术样式。为引入这一艺术样式,新中国还派出了若干学人远赴越南学习漆艺。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近人朱启钤,正是他在日本偶尔发现了《髹饰录》的独一抄本,遂出资重刻,使绝学得以庚续,并自言其志曰:“畸人夙慧,余事多能,心手调和,遂成绝诣。”著名鉴藏大家王世襄花费心力,为黄成的新刻本作注,使其重新流布于中国。可见,所谓畸人者,不合流俗之徒也;夙慧者,继而不绝之聪慧也。而漆之为大用,非寻常物可比,是为绝诣。
我之所以先行讨论漆之为艺的传统,缘于我目睹了吴嘉诠的漆艺作品而有感于这一品种的兴衰。出生于 50 年代初的吴嘉诠算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美院所培养的第一代漆艺家。从他早年和中年的漆艺作品看,他原先所遵循的路子是相当传统的。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传统不是古老的漆器表现,而是新中国之后对于漆艺的一种发展路径。具体来说就是用漆来作画。在这一发展路径之中,基本是绘画,甚至是水墨,是美术学院所贯彻的一整造型基础训练。从艺者先是习得这一基础,然后再运用大漆去实现画家的梦想。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是,首先是作画,其次才是漆,是用漆去作画。显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吴嘉诠的漆艺实践是建立在对于水墨的理解之上,而用漆作为载体,在画面上经营一种静宁优美的审美境界。他在这方面显然是颇有收获的。在相当一段为时不短的漆艺实践中,吴嘉诠遵从漆之规律,以漆语造漆艺,复以漆艺证漆学,深入传统堂奥,探索内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