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艺术品拍卖会海选征集
王原祁(1642-1715)秋山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709年作
86×47 cm
估价:RMB 1,300,000-1,500,000
说明:1.李国松旧藏。张运题签。李国松(1877-1950),字健甫,号木公,别号柈斋,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孙,李经羲长子。县优廪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南乡试,中第46名举人。度支部军饷司郎中。赏戴花翎,加三品衔。特赏四品卿衔,奏留襄办安徽学务,庐州府中学堂监督。光绪丁未年襄办皖省学务,充咨议局议长。赏戴头品顶戴。诰授光禄大夫。后经营典当业,日积月累,卒至高贳。他不仅经商致富,而且懂文墨,熟谙诗文。辛亥革命前任合肥商会会长,掌握地方绅权。1950年卒于沪邸。其人好收藏,工诗古文辞,“博雅好古,藏书集数万卷,并多蓄碑版旧拓,上自商周彝器及印玺、钱币、权量、铜镜之属,下逮六朝造像,所收甚富,旨鉴别精审,不杂赝物”。在碑帖界享有盛名。著有《集虚草堂丛书》甲集10种(辑),清光绪30年李氏刊本24册。
2.“云麓老先生”应为富鸿基。富鸿基(1634-1709),榜名鸿业,字磐伯,号云麓,福建晋江人,进士出身。顺治十五年(1658年)登戊戌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侍讲、侍读学士。三藩之乱时,翰林陈梦雷身陷耿精忠军中,李光地隐居福建山区,陈梦雷将耿军军情告知李光地,光地写密奏以蜡丸封死,派仆人赴京师进奏,内阁怕是间谍之计,不敢接纳,富鸿基以全家性命作保,面陈康熙帝。后破耿,迁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著有《日讲四书》十六卷、《诗文集》四卷等。
黄公望不仅绘制了《富春山居图》,还画有《秋山图》,而《秋山图》是清“四王”心中的一个梦,是他们以及其传派梦里桃花源的故事。
上海博物馆藏恽南田手稿《记〈秋山图〉始末》,《瓯香馆集》补遗《南田画跋》复记,由王翚转述这个事情的经过。大意是王时敏持董其昌的引荐信并“载幣以行”前往润州张修羽家寻访黄公望《秋山图》,在各种经历的反转和情绪的调整之后,王时敏终于见到了董其昌称之为“黄公望山水第一卷”的秋山图,“继出《秋山图》示奉常,一展视间,骇心洞目。其图乃用青绿设色,写丛林红叶,翕艴如火;上起正峰,纯是翠黛,用房山横点积成;白云笼其下,云以粉汁澹之,彩翠烂然;村墟篱落、平沙小桥相映带,灵奇而浑厚,色丽而神古。视向所见诸名本,皆在下风,始信思翁叹绝非过。奉常既见此图,观乐忘声,当食忘味,神色无主”。大致可总结为,《秋山图》设色以青绿为主,又有丛林红树,构图正峰为上,以高克恭横点云皴法为主,有村落平桥相互映带。王时敏看过此图之后,为之震惊,即“观乐忘声,当食忘味,神色无主”。
但是,五十年后,王翚、王时敏及王鉴在贵戚王长安从张修羽后裔所购得鉴赏《秋山图》,结果却大失所望。之后,恽寿平感慨一番:“奉常所观者岂梦邪?神物变化邪?抑尚埋藏邪。”难道说王时敏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是在梦里?或者是不是这幅画是假的,真的画还没有出现,是找人仿的画拿出来了以别的本子流传了下来?这件事最终就变得很梦幻。最后,他写道:“王郎为予述此,且订异日同访秋山真本,或当有如萧逸之遇辩才者。南田寿平灯下书与王山人发笑。”他的意思是说,有可能最终王石谷所见的未必是《秋山图》真本,所以我跟你约定将来有机会一道去寻访《秋山图》,也许有一天能仿“萧翼赚兰亭”的故事,获得真的黄公望的《秋山图》。
于是,《秋山图》更加成为“四王”梦寐心追的一件神作,所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都以“秋山图”为名或取意,描绘自我心中的秋山梦境。
王时敏、王鉴、王翚绘制《秋山图》的例子不提,王原祁就以《秋山图》为主题的画作是他绘制极为用心的作品。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的几件作品都折射出这种状态,这也是一种对“梦境”追寻和对自身艺术的总结。比如,在其生命结束的前两年,即1713年绘制的《仿黄公望秋山图》,他题识为:“大痴秋山,余从未之见。曾闻之先大父云,于京江张子羽家,曾一寓目,为子久生平第一。数十年来,时移物换,此画不可复睹。艺苑论画,亦不传其名也。
癸巳(1713)九秋,风高木落,气候萧森,拱宸兄将南归,余正值思秋之际,有动于中,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不知当年真虎,笔墨如何,神韵如何,但以余之笔,写余之意,中间不无悠然以远,悄然以思,即此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娄东王原祁画并题。年七十有二”。这种诉说类似于东坡赤壁赋所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也可想见,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以深情绘制那份不甘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