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品推荐拍品評估
《御定全唐诗九百卷目录十二卷》,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扬州诗局刻本,十二函百二十册,开化纸初印。此书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及清初季振宜《唐诗》二书为底稿,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凡得诗四万九千余首,作者两千八百余人,是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武英殿修书处成立后,内府刻书的任务极其繁重,但即便如此,可能仍不能满足康熙帝的期望,因此有些大型图书,敕命地方衙署刻印。在地方官署刻印的图书中,最重要的就是扬州诗局承刻的《全唐诗》。据康熙帝为之所撰《序》称,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就已经有了编撰 《全唐诗》的想法,但可能囿于内府修书、刻书任务过于繁重,难堪重负,并未付诸实施。四十四年 (1705) 三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至扬州。据宋荦《迎銮三记》载:四十四年三月“十七日,驾幸苏州,驻跸行宫”;十九日“上发《全唐诗》一部,命江宁织造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此即事之缘起。四十六年 (1707) 四月十六日,康熙 帝撰成《御制全唐诗序》,颁发诗局补刻,冠于书前,全部编修、校刊工作告竣。从康熙帝谕令曹寅设立诗局,编修刻印《全唐诗》,到图书印竣,历时仅一年。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府刻朱墨套印本
《词谱四十卷》
《词谱四十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府刻朱墨套印本,四函四十册,开化纸精印,是书又称《康熙词谱》,为陈廷敬、王奕清等奉敕编纂,集前代词谱互相参订而成,计收唐、五代、宋、元词八百二十六调、二千三百零六体。每调选用唐宋元词一首,必以创始之人所作本词为正体,其他为别体缀后,引用之词皆宋元选本及各人本集,词名原委及一调异名散见群书者,悉为采注。所选词则逐一标明句读、音韵,词旁列一图以虚实圈分别平仄声谱。此书成于诸家之后,体裁内容皆胜于前,倚声者喜以为依则,研究者也多可取资。拍场罕见。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内府刻本
《新编南词定律十三卷首一卷》
另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内府刻本 《新编南词定律十三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武英殿刻本《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九年(1711-1720)扬州诗局刻本《佩文韵府一百六卷拾遗一百六卷》、清康熙内府影元刻本《四书集注二十八卷》等。
清乾隆二十年(1755)武英殿刊本
《西清古鉴》
《西清古鉴》四十卷(夜场LOT641),清梁诗正、蒋溥等编,乾隆二十年(1755)武英殿刊本,陈孝泳摹篆,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历宗万等缮书。著录清宫所藏古铜器 1529 件,每器皆摹图,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巨的古铜器图谱。乾隆帝亲自参与了《西清古鉴》的编著,和硕庄、和硕果亲王担任监理。摹篆、缮书、绘图皆为一时名手,各种饰纹的镌刻纤毫毕现,云龙鸟兽等图案亦毕肖,刀笔运用之纯熟老到令人拍案称绝。从内容到画工、书法、款识及刊制都代表了当时国家成书的最高水准。经考证是书版框、文字与铜器图谱为拼版刷印。此本开化纸初印,黄蜡笺封面,宫廷原装。此拍品旧为德川纪伊家藏,钤“纪伊国德川氏图书记”白文方印、“南葵文库”朱文方印,纪伊德川家,别称纪州德川家,是江户时代治理纪伊国和伊势国的德川氏支系(分家),德川御三家之一,单称为纪伊家、纪州家。江户时代治理纪伊藩(又名纪州藩、和歌山藩)。家祖、初代藩主是德川家康的十子德川赖宣。南葵为德川家康家族在和歌山家文库(江户幕府,分家时以和歌山最高)。和歌山处“南方”,“葵”为花纹(各家均有纹,送礼时均穿有纹之衣),德川家为三叶葵纹。
另有《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铜版画《平定台湾战图》等内府刊刻的版画。
清乾隆内府铜版印本
《平定台湾战图》
我国古籍卷帙浩繁,在众多典籍中,写本是一种特殊的版本类型,也是众多重要著述得以保存和流传的一种独特方法。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图书主要靠写本流传,就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后,部分图书也是靠写本才得以存世。
所谓内府写本主要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人员精抄而成,主要供内廷使用的典籍。清宫不但接收了前代宫廷的典籍图书,而且热衷于缮录书册,其抄写数量之多,收藏之富超越前代,其抄写书绘之精美,装潢之考究,用料之稀见代表了清一代的最高水平。清代七部《四库全书》两部《钦定四库全书荟要》都是精写成帙;各内府机构长年不断写抄的历朝实录、玉牒、本纪、圣训等,书品阔大、行格疏朗、朱栏玉楮、纸精墨妙、宇体端秀、装潢考究,是清代的重要档案史料,有的从不发刻,也是清内府写本风格的典型代表;另外皇帝为阅览、玩赏及各宫殿陈设用书,特命由内延发缮臣工录进以备御览陈设并缮写。这些御用书籍采用大、中、小号字本,或端楷或真草隶篆,或满蒙藏回汉各体合璧,或图文并茂,或朱墨二色,或四色并用;有字大如钱又有蝇头细书一笔不苟,有的书册首末处钤印形状各异的宝玺、印章或绘皇帝御容或御笔题识。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绎史卷一百六十
清乾隆内府写《四库全书》本
从现存清代内府写本看,除佛经以外,通常清内府有几种形式,一是版框手绘内文手写;一是版框雕版印刷内文手写,当然版心有书名者也有雕版印刷和手写两种形式。此外内文有墨笔、朱笔、朱墨、多色等多种形式。版框又有朱丝栏、乌丝栏;有界行、无界行之分,又有抬格等特殊情况。抬格又称抬头,是清代文书等书写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最远可追溯至秦代,琅邪台刻石上就出现了对“始皇帝”进行抬写的形式。清代的抬头制度主要承袭明制,且更为细化规范。《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文书的抬头书写做了明确规定:章内称宫殿者,抬一字;称皇帝、上谕、旨、御者,抬两字;称天地、宗庙、山陵、庙号、列祖、谕旨者,均出格一字。总之,清代抬格主要分为空抬、平抬、单抬、双抬、三抬、四抬几种形式。无版框者不必多言。有版框者有的版框不变,抬格齐上,有的上栏线往上有突出部分,这又牵扯到无头框等多种形式,如实录、圣训等皆为手绘版框;清代内府铜活字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则是以放置不同高度的空白铜条刷印而成。
此次汇聚清内府写本多种,包括清乾隆内府写四库全书本《绎史卷一百六十》、《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五十八》、清内府朱丝栏写大红绫本《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卷十六至二十 、清内府抄本《钦定国史大臣列传》《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四》《清内府升平署唱本七种》、清嘉庆年间《礼部题准汇封智亲王继福晋需用金册等清册》《皇太后金册金钱并宝箱箱架什件等项销算册》《智亲王金册一分并箱架什件等项销算册》《如妃金册一分并箱架什件销算工料钱粮册》等。既有“四库全书”、圣训、实录,又有唱本、钱粮册等档案,可谓琳瑯满目,为我们更直观的认识核研究清代内府写本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