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最近拍卖时间征集流程
从唐代开始,牛逐渐作为绘画题材,涌现了包括韩滉、戴嵩、戴峰等画牛名家,至宋代牧牛题材在跳出了“兽畜”门类的范围,成为一种专门的绘画门类并发展达到鼎盛。《宣和画谱》有云:“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自此,牛之温良恭顺、负重隐忍的形象有了权威的注解与定论。
两宋专擅牧牛题材的画家有很多,北宋有祁序、朱羲、朱莹、王凝、甄慧等,南宋则有李迪、阎次平、毛益、李椿、智融等。除专擅者,李唐、许道宁、董源等山水画大家笔下的牧牛题材亦独树一帜。
在两宋山水画中,牧牛景点不在少数。其内容转向对整个画面意境的营造,脱离孤立的牛形象刻画,将人物画中的孩童形象和山水画中的草木和小溪元素、田野景致移植,并重新组合成以牧童、牛为主体的牧牛图,如李唐的《牧牛图》、李迪的《风雨牧归图》、阎次平的《秋野牧牛图》等作品中,牧童头戴笠帽,身着蓑衣坐于牛背,怡然自得,画面更加静谧、真实自然。画家笔下的牛不只是笔端深造物理而取形似,更求得牛之真性,四时之际各异,如传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在主题上除以放牧为主外,还涉及农耕之牛和交通之牛,如杨威的《耕获图》和北宋晁补之的《老子骑牛图》。
本幅旧题 “宋人无款月下呼犊图,传为李唐之作”。相较于南宋常见的牧牛题材绘画,此作不仅专注于牛的生动造型,且顾及各种环境气氛,以幽冷意境与牧牛归庄的场景,勾勒出萧疏荒寒的诗意空间。画面采用典型的南宋院体画精工笔法,将身着蓑衣的樵夫置于月光笼罩的坡渚,游丝描勾勒的身形配合扭首屈膝的呼犊姿态,精准诠释“以形写神” 的宋人美学理念;牛犊抬足低哞的回应,形成极具张力的叙事情节。下方芦苇丛以精细的勾勒法写就,墨色层次丰富,与留白处的月华形成虚实相生的韵律;天穹雁群以“没骨法”点染而成,羽翼晕染与月色交融,强化画面纵深感与朦胧意境。
在技法传承上,此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乳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牧牛图》形成技法呼应,芦苇叶以挺劲简练的笔法勾勒,繁而不乱;牛体的晕染与碎笔皴擦处理,与南京博物院藏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大阪市立美术馆佚名《牧牛图》及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传)毛益《牧牛图》一脉相承。
而月与雁群的意象运用,则明显受到马远的影响,与上海博物馆《雪景四段图》《林和靖探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寒香诗思图》中苍茫萧瑟的意境营造、圆月与芦草的绘制异曲同工,皆通过远近空间的虚实处理,于寂静中注入生机。
从题材演变视角观察,南宋牧牛风俗画多追求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美感与温婉意境,然表象之下,实则暗含画院画家在时代背景下对理想生活的精神寄托。此作在牧牛题材的表现中,巧妙融合院体画的精工写实与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将细致入微的物象刻画、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与诗意盎然的叙事表达熔于一炉,生动呈现了南宋绘画艺术风格交汇与创新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