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结果总征集处
佚名(宋-元)
月下呼犊图
立轴 设色绢本
95×47.5 cm
估价:RMB 800,000-1,000,000
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说明:本作为日裔古董商永谷寿三之遗产。永谷系山中商会芝加哥分店店长,关西人,父早逝,由寡母抚育成人。中学毕业后入山中商会,17岁被派驻北京,经手高古造像陶瓷无数。后又赴波士顿,再迁纽约。三十年代山中商会在芝加哥开分店,初由纽约店店长下间豊吉兼管,后为永谷全权负责。分店选址在密歇根大街北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山中商会遭查封。永谷因博学强识且为人和善,被敌产管理局委任清仓芝加哥分店。山中商会结业后,永谷寿三创设永谷商会,时为1944年秋。芝加哥新贵如布伦戴齐(前奥组委主席、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主捐赠人)、近年叱咤拍场的琼肯三世、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巨擘阿兹多夫家族等皆是永谷商会常客。其妻为山田千夏。山田原系宾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秘书,英文流利。在其爱妻1979年去世后,永谷寿三无限伤痛,生意大受冲击,不久闭门结业。经营所得赠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开设奖学金悼念亡妻。永谷夫妻仅有一子,子又生孙,均无从业古董行者。
一蓑冷月唤牛声:赏读南宋《月下呼犊图》
从唐代开始,牛逐渐作为绘画题材,涌现了包括韩滉、戴嵩、戴峰等画牛名家,至宋代牧牛题材在跳出了“兽畜”门类的范围,成为一种专门的绘画门类并发展达到鼎盛。《宣和画谱》有云:“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自此,牛之温良恭顺、负重隐忍的形象有了权威的注解与定论。
两宋专擅牧牛题材的画家有很多,北宋有祁序、朱羲、朱莹、王凝、甄慧等,南宋则有李迪、阎次平、毛益、李椿、智融等。除专擅者,李唐、许道宁、董源等山水画大家笔下的牧牛题材亦独树一帜。
在两宋山水画中,牧牛景点不在少数。其内容转向对整个画面意境的营造,脱离孤立的牛形象刻画,将人物画中的孩童形象和山水画中的草木和小溪元素、田野景致移植,并重新组合成以牧童、牛为主体的牧牛图,如李唐的《牧牛图》、李迪的《风雨牧归图》、阎次平的《秋野牧牛图》等作品中,牧童头戴笠帽,身着蓑衣坐于牛背,怡然自得,画面更加静谧、真实自然。画家笔下的牛不只是笔端深造物理而取形似,更求得牛之真性,四时之际各异,如传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在主题上除以放牧为主外,还涉及农耕之牛和交通之牛,如杨威的《耕获图》和北宋晁补之的《老子骑牛图》。
本幅旧题 “宋人无款月下呼犊图,传为李唐之作”。相较于南宋常见的牧牛题材绘画,此作不仅专注于牛的生动造型,且顾及各种环境气氛,以幽冷意境与牧牛归庄的场景,勾勒出萧疏荒寒的诗意空间。画面采用典型的南宋院体画精工笔法,将身着蓑衣的樵夫置于月光笼罩的坡渚,游丝描勾勒的身形配合扭首屈膝的呼犊姿态,精准诠释“以形写神” 的宋人美学理念;牛犊抬足低哞的回应,形成极具张力的叙事情节。下方芦苇丛以精细的勾勒法写就,墨色层次丰富,与留白处的月华形成虚实相生的韵律;天穹雁群以“没骨法”点染而成,羽翼晕染与月色交融,强化画面纵深感与朦胧意境。
在技法传承上,此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乳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牧牛图》形成技法呼应,芦苇叶以挺劲简练的笔法勾勒,繁而不乱;牛体的晕染与碎笔皴擦处理,与南京博物院藏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大阪市立美术馆佚名《牧牛图》及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传)毛益《牧牛图》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