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标准收费中国办事处
俞榕(清)《通惠河秋汎图咏卷》
俞榕(清)《通惠河秋汎图咏卷》
手卷 设色纸本
本幅:40×196cm
后跋:40×562cm
估价:RMB 300,000-500,000
著录:
1.吴寿昌《虚白斋存稿》,乾隆庚戌(一七九〇)。
2.祝德麟《悦亲楼诗集》,嘉庆二年(一七九七)。
3.叶绍本《白鹤山房诗钞》,道光七年(一八二七)。
4.李调元《童山诗集》,清刻本。
5.李调元《童山诗集》,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
6.李鼎元《师竹斋集》,嘉庆刻本。
说明:1.俞榕(清),字范伦,号学禅,一号啸楼,嘉定人,诸生。官至湖北鹤峰州制。乾隆三十年(1765)以诗、画进献,供奉内廷。善摹宋、元人笔,画竟系之以诗。著《赐绮楼集》。
2.上款人祝德麟(1742-1798)一说德龄,字趾堂,一说字止堂、芷塘。浙江海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提督陕西学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掌礼科给事中。其诗以性灵为主,著《悦亲楼集》。
3.王懿修(1736-1816),字仲美,号春敷,安徽青阳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授编修。嘉庆间官至礼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卒谥文僖。
4.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又字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四川罗江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广东提学使、直隶通永兵备道。李调元与张问陶、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著《童山诗文集》等。
5.曹仁虎(1731-1787),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右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讲学士。五十一年,视学粤东。与王鸣盛、王昶、钱大昕、赵文哲及吴泰来、黄文莲称“吴中七子”。著《宛委山房诗集》等。
6. 陈初哲(1736-1787),字在初,号永齐。江南元和(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奉命入“四库馆”参加修纂《四库全书》。
7. 吴寿昌(清乾隆间,18世纪),字泰交,号蓉塘,浙江绍兴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授编修,旋升侍讲。曾主广西乡试,提督贵州学政。致仕后主讲稽山书院。著《虚白斋稿》。
8.刘锡嘏(清乾隆间,18世纪),字纯斋,一字淳斋,号拙存,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官江苏淮徐道。画梅法张照,笔墨苍秀,气味醇古。尤精书法。著《十砚斋集》、《快晴小筑词》。
9.嵇承谦(1732-1784),字受之,号晴轩。常州府无锡人。璜长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仕至翰林院侍读。
10.李鼎元(1749-1812年),字味堂,一字和叔,号墨庄。四川绵州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兵部主事。曾奉使赴琉球。工诗文,李调元与堂弟李鼎元、李骥元先后入翰林,称“绵州三李”。著《师竹斋集》。
11.叶绍本,字立人、仁甫,号筠潭,又号筠甫,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嘉庆辛酉(180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山西布政使,降鸿胪寺卿。著《白鹤山房诗钞》。
《通惠河秋汎图咏卷》的故事
一、郁生《大通秋汎图咏卷》
北京二○二四年春拍大观夜场郁生《大通秋汎图咏卷》(Lot2942)画面内容是北京大通桥。大通桥在东便门外,东至通州,入白河,这座桥下的河就是“通惠河”又名“大通河”,这座桥是在北京的漕运主干线上。《大通秋汎图咏卷》始作于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田雯请郁生画了此画。此时,画的主人田雯正值奉命监督大通桥漕运事务。画完后就有名家赋诗题跋,如曹贞吉、王日高、颜光敏、林尧英、汪懋麟、宋荦、叶封、谢重辉;另有儒臣宋忻、张完臣、赵文炅、李符、顾嗣曾、孟亮揆、朱彝尊等十五人在康熙年间题咏,后又经入值南书房的沈荃题端。
乾隆时期,此图流入市场,冯集梧在琉璃厂市肆购得。冯自题于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提到一百十五年后重大发现这个“渊献”(历史资料)。随后又征得钱楷、张问陶、王昶、谢启昆、纪晓岚、刘墉、赵怀玉、吴锡麒、许兆椿、曹振镛、沈初、曾燠、洪亮吉、法式善、伊秉绶、施朝干、张云墩、吴文溥等学者、诗人、名士等三十五人题咏,前后共五十人题咏[此手卷始作于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最晚题跋时间为一七九七年,此卷完成中间跨度121年,距2024年已经227年]。大通桥横跨北京城东通惠河上。自大通桥起,至通州石坝计四十里,地势高,中间设庆丰等“五闸”以蓄水,每闸各设官吏、编夫一百八十名,造剥船三百只。
二、俞榕《通惠河秋汎图咏卷》
通惠河又名玉河或“大通河”,位于北京城的东部。俞榕《通惠河秋汎图咏卷》的受画人是祝德麟,他当时在京任“翰林院编修”,这是他进士及第后取得的职位。乾隆皇帝让他编修“流河即目”也是让他去视察(眼前所见)的北京河流情况。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一七七三)之秋,祝德麟请宫延画家俞榕画了此画,自己在画后前后五次题跋,并请学者、诗人、名士王懿修、李调元、曹仁虎、陈初哲(状元)、吴寿昌、刘锡嘏,嵇承谦、李鼎元、叶绍本等(其中一位状元、十二位进士)共十三人题咏。(最早署款一七七三年、中间大部分署款一七八一,最晚署款一八二〇年,此卷完成中间跨度47年,距2024年已经204年)。
这条通惠河是元代为了解决大都(今北京)物资供应而开凿的一条漕运河道,由元朝太守郭守敬主持修建,全长一百六十四里。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开工,次年完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一段河道。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百船聚集,干帆竞泊,热闹繁华。城外运河萦绕,万艘经泊,长堤如龙,蜿蜒相接,蔚为大观;城内水脉纵横,桥梁密布,帆樯如云,轴胪蔽水,形成“形势上拱”、“高城巍峨”内外一体的风景格局。通惠河沿岸景致诸多,荟萃通州八景有三。
清代北京城里的文人墨客,常雇上一条小毛驴从崇文门沿着护城河到东便门(图3实景),然后坐上小船顺流而下。在这段路上吟诗唱和并记录下来,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因为北京城在北方缺水,所以他们更喜欢在水中唱游吟诗!《通惠河秋汎图咏卷》其图上画的城门(图4卷轴上所画)和东便门的实景很接近,可知此图有很强的写实性。
大通桥横跨通惠河上,故名大通桥,因而通惠河也俗称大通河。这是城区内的玉河和抵达通州的大通河之间的一个节点,所以上述这两幅手卷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只是画后有不同的两批人对此桥此河此图的赞美唱和。
三、两个手卷之比较
第一,《大通秋汎图咏卷》画家“郁生”(查找不到画家信息),《通惠河秋汎图咏卷》画家俞榕(供奉内廷画师,宫廷画师,上海嘉定人,在北京紫禁城中工作)(图5《墨香居画识》和《国朝画识》)。
第二,《大通秋汎图咏卷》(Lot1081)在二〇一〇年北京嘉德秋拍成交价二百八十万。当时北京嘉德没查出著录,所以仅以二百八十万成交。时隔十四年后,二○二四年北京嘉德春拍大观夜场《大通秋汎图咏卷》(Lot2942)再次上拍并查到二十八本著录,最终以四千一百四十万成交。可见著录的有无和多少,直接影响作品的市场价值。关于著录的查找除了能挖掘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有其现实意义。而《通惠河秋汎图咏卷》之前没有露过面,属于生货,目前第一次露面。
第三,同样的题目“秋汎图”。画面内容也相近,都是写实性绘画,画出当时当地的实景。
第四,同样的“时期年代”(康雍乾)。众所周知,康乾盛世,不论是清朝的国力还是经济文化水平都处于王朝的顶峰。三位皇帝均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这时期的官窑陶瓷制作精美,价值连城。同样,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尤其是宫廷画师的作品,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第五,《大通秋汎图咏卷》后面题跋的是当时比较知名的人士,《通惠河秋汎图咏卷》后面题跋的是一批状元、进士。
第六,两张画后题跋的人数不同。《大通秋汎图咏手卷》后五十人题,《通惠河秋汎图咏卷》十三人题(差三十七人)。
第七,不同的著录情况。《大通秋汎图咏卷》北京嘉德在2024年拍卖时找到了著录二十八本(50个人题跋,著录比例56%)。《通惠河秋汎图咏卷》拍卖时北京嘉德没有找到任何著录,目前经过现有藏家的努力,找到了多本关于《通惠河秋汎图咏卷》的详细著录,目前为六本(11个人题跋,著录比例45%)(《通惠河秋汎图咏卷》著录及卷轴局部图: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肯定还会有更多著录有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