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火爆征集征集开始

名称: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火爆征集征集开始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918363

更新时间:2025-05-30

发布者IP:14.26.161.236

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火爆征集征集开始

  何士祁(清) 海不扬波图卷

  手卷 设色纸本

  引首:30×123cm

  本幅:34×125cm

  拓片:30×120cm

  后跋①:39.5×80cm

  后跋②:39.5×110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著录:

  1.李兆洛《养一诗集》卷二,第12页,光绪八年(1882年)。

  2.陶澍《陶文毅公集》卷六十,第28、29、30页。

  著录1

  著录2

  《海不扬波图》鉴赏

  此幅手卷是讲述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的一段漕运改海运的重要历史事件,让我们能对当时这段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漕运,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利用水道运输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道光四年(1824年)冬,黄河决堤,淤积阻塞,京杭大运河不能通航,漕运船搁浅,漕运的公粮无法抵达京仓。道光皇帝听取了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的建议,在道光五年(1825年)调陶澍任江苏巡抚,主持漕运。英和和陶澍提出用海运,但众大臣都因没有先例而大言不可。英和和陶澍慷慨陈辞,认为海运是大势所趋,治理河患与河运漕粮不能同时进行,所以只有先暂时停止河运,以便治理水患,同时雇募商用的海船用于海运漕粮。在力排众议后,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起至六月,由江苏巡抚陶澍开始试办海运,拔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五地漕粮,雇海运船一千余只,分两批,从上海吴淞口至天津塘沽,水程4000多里,运一百一十二万余石粮食。大获成功后,开启了海运漕粮的时代。

  这幅手卷,讲述的是海运漕粮大获成功后,支持海运漕粮的官员和文人纷纷用笔记录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首先是著名诗人,文学家,苏州紫阳书院先生,石韫玉题字“海不扬波”作为此卷开首。石韫玉,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状元,官至山东按察使,嘉庆二十年(1815年)开始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二十余年,工诗善书,修《苏州府志》为世人推重,其中记载江苏巡抚陶澍海运的成功,并著有《独学庐诗文集》、《晚香楼集》等,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时年82岁。

  其后江苏松江府川沙县厅事何士祁,用绘画形式画下了一幅海运漕粮当时的场景。何士祁,清代官员,祖籍浙江山阴,字仲景,号竹芗。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元和县知县、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江苏松江府川沙县厅事、江苏松江府苏州县海防同知等职,任期中开浚各处河道,支持海运,兼善绘画,喜藏书,博学工书。一生中做了最重要的二件事:第一件协助江苏巡抚陶澍进行海运漕粮运输取得巨大成功;第二件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月何士祁捐俸银一千两捐建川沙“观澜书院”,以培养人才,2004年起易名为“浦东新区观澜小学”,黄炎培题校名。值得注意的是,此画中有一枚“何士祁”的章,这枚章是用篆刻形式表现,所以“士”字的刻法是篆体“古”,可能有些人会误认为它是一个“玉”字。

  后卷开始题跋:

  第一位拓跋者江苏巡抚陶澍。道光六年(1826年)丙戍二月一日江苏巡抚陶澍在上海吴淞口发出第一批漕粮,并发表了一篇告全体同僚书,内容大致如下:我们要学习元代把漕运改成海运,漕运利用的是大运河,但大运河只要黄河泛滥就会泥沙淤塞,而海运不会受此影响,现在我们在上海吴淞口开始了海运,请大家拭目以待。

  陶澍,清代官员,道光重臣,号云汀,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晚清湖湘经世派第一人。历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督办海运,剔除盐政,兴修水利,设义仓救荒年。

  陈銮,清代官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苏松江知府,正逢南运河淤塞,粮不能入京,他实行“济运通漕”,创办海运,获成功后任江宁知府,上海道台,广东盐运使,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两江总督兼河南总督,死后追赠太子少保。

  第三位题跋者是江苏常州知府:李景峄,写下的一篇《海若通灵奠紫澜》赞中丞大人。

  李景峄,清代官员,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道光六年(1826年)江苏常州知府,同年朝廷任命李景峄为治河总指挥,疏通河道,抢运160万石粮食进京,李景峄一生为民办事,是政界的拼命三郎,在任内道光八年(1828年)积劳成疾卒。

  第四位题跋者是江苏阜宁知县:王锡蒲的一篇

  《黄河指日奏澄澜》赞大中丞大人。

  王锡蒲,清代官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道光五年(1825年)任江苏阜宁知县,江南江宁知府。

  第五位题跋者是南昌作家:万台写下的一篇《天

  临一镜静迥澜》赞大中丞大人。

  万台,清代作家,江西南昌人。

  第六位题跋者是江苏松江府川沙县厅事。何士祁

  的一篇《前年瓠子决狂澜》,再赞大中丞大人。

  第七位题跋者是苏州紫阳书院董国华先生的一

  篇《浩渺吴淞湧壮澜》赞中丞大前辈。

  董国华,清代官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道光年间官至广东雷琼道,诗人,道光七年(1827年)在苏州紫阳书院讲习,著有《云寿堂文集》、《绿溪笔谈》、《海南笔记》等。

  第八位题跋者是江苏凤台知县李兆洛,他写了一

  篇《裨瀛在天地,梯米在太仓》赞中丞大前辈。

  李兆洛,清代官员,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常州人,道光四年(1824年)任江苏凤台知县,后来在江阴暨阳书院主讲20年,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藏书家,是阳湖(常州)派代表作家之一。

  第九位题跋者是诗人苏州吴中广七子黄景濂,他

  写了一篇《我观海运图,为作海运歌》赞云汀中丞大人。

  黄景濂,清代诗人,道光七年(1827年)著《友莲诗稿》赞颂海运成功,苏州吴中广七子之一。

  第十位题跋者是清代书法家朱昌言,他的一篇

  《独捋巨手障狂澜》赞海运漕粮之举。

  朱昌言,清代书法家(1812—1847),字笏斋,又字惠行,号亦庵,居室名吉祥止止斋。书法学黄庭坚。

  此手卷除去引首,除去绘图,还共有十位题跋,可见古人对当时这个历史事件的重视,我们可以从这幅手卷中体会到当时从大运河运粮,改变成海运运粮是多么艰难,但最终还是成功。以江苏巡抚陶澍为首的一批支持海运的官员,为日后海运粮食开创了先例,此举利国利民。而这幅手卷记载了这段历史,并且能完好保存了将近二百年,为后人留下了非常精彩的一段历史,实属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