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藏品结果查询
溥雪斋 行书苏东坡诗
1件 水墨纸本 成扇
15×45cm
无底价
钤印:雪斋
提要: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枝。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破公诗。
lot 5556
启功 高士图
1件 水墨纸本 镜心
8×11.3cm
无底价
钤印:元白
lot 5559
《雪斋画集》、溥伒山水小圆光、扇骨二把、版画一张
5件 纸本、竹制 线装等
尺寸不一
无底价
提要:1.民国间珂罗版《雪斋画集》一册。2.溥伒绘山水、兰花袖珍团扇片一个。钤印:伒。3.扇骨两把。4.套色版画一件。
lot 5560
溥雪斋 行书录白居易诗等
4页 纸本 镜心
尺寸不一
无底价
提要:此为溥雪斋行书录杜牧《山行》,白居易《早春招张宾客》《营闲事》,及节录《杂曲歌辞·浪淘沙》等,凡4页,其中三页有落款:“己巳孟夏,距初学已六十八年矣”,“己巳三月廿一日,雪斋”,“己巳清和月既望雪道人书”,两页有钤印。
lot 5561
溥雪斋 行书录杜甫诗
5页 纸本 镜心
52×33.5cm
无底价
提要:此为溥雪斋行书录杜甫《龙门阁》《法镜寺》《丽人行》《幽人》,及节录《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西枝邨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凡5页,《丽人行》一页有落款及钤印。
lot 5562
溥雪斋 行书苏轼、杜甫诗
4页 纸本 镜心
52×33.5cm
无底价
钤印:雪斋自玩,雪斋
提要:为溥雪斋行书录苏轼《游道场山何山》;杜甫诗《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九成宫》等,凡4页,三页有落款“雪斋,乙巳三月中澣”,“乙巳夏初,雪道人书”,“东坡先生诗,南石书”,并有钤印三方。
lot 5563
溥雪斋 行书成亲王诗等
4页 纸本 镜心
52×33.5cm
无底价
钤印:雪斋长寿,雪斋自玩,雪斋
提要:此为溥雪斋行书录成亲王永瑆诗《雨》等二则;《尖山观潮》一则;《嘉兴道上》一则;另有未具名七律一则,凡4页,三页有落款:“雪斋”,“南石翁书”,“己巳夏初雪道人书”等,并有钤印三方。
lot 5566
和镛 雪景图(雪斋上款)
1件 设色纸本 镜片
86×29.5cm
无底价
钤印:和镛书画,韬华馆主,以墨林为桃源,松云外史
释文:乌绝云埋万木空,行行雪径见孤松。未夸郑谷渔蓑好,尽有闲情付短笻。文代诏诗。己巳春三月临,奉雪斋主人教政,松云和镛。
lot 5567
王福庵临郑文公碑等三种
1916年写本
1册 纸本 线装
28×16.8cm
估价:RMB 38,000-40,000
提要:此册为王福庵临书帖,次第收《郑文公碑》(21页);《虞恭公碑》(15页);《麻姑仙云记》(17页)。每种后有跋尾一则:1.丙辰四月二十五日临起,至二十七日临毕,福盦记。时客咸宁北乡横沟桥之思堂。2.丙辰四月二十七日临起,至三十日临毕。余今年二月间曾临此帖四通,后改临郑文公碑七通,复临此,似较前雄壮也。今福盦记时客咸宁北乡横沟桥畔汪氏湛清华处。3.丙辰五月二十九日坐雨咸宁北乡之三会公所临此遣闷,罗刹江民并记。
王福厂(1880—1960),初名寿祺,字维季,更名禔,号福厂,别署罗剎江民,七十后号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精训诂、词章、金石、书画之学,工篆刻,时与吴昌硕、赵叔孺有并美之誉,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民国初年,曾游宦湘鄂之间。
lot 5568
吴昌硕、王震、林纾、屈兆麟、清道人等人致杨柳青石家大院主人石元仕祝寿画
1918—1919年绘本
27张 纸本 单页
27×32.3cm
估价:RMB 280,000-300,000
向上滑动阅览
提要:民国八年(1919)新春,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接朋引客,大摆寿筵,为石元仕贺七十大寿。拍品为当时著名画家所作贺寿画,有吴昌硕、王震、赵云壑、林纾、屈兆麟、清道人、何维朴、程瑶笙等24家,其中屈兆麟连作四幅;均以“石次卿徵寿文制笺”专用纸绘制,选题吉祥,设色精美。款识如下:1.梅花小寿一千年。次卿先生七十大寿。己未元宵并录元人句,吴昌硕年七十有六。钤印:缶。2.百丈乔松千岁鹤,石边添个紫芝翁。次卿先生七十六寿,己未新春王震写。钤印:震,一亭父。3.修竹比君子,高松拟大夫。有美百岁人,日夕相欢娱。己未二月颂,次卿先生七旬荣庆,赵起。钤印:赵起书画,云壑。4.戊午冬日作于公署,仿南沙相国意以应次卿先生方家指疵。仁甫屈兆麟画。钤印:屈兆麟,仁父,御赐松寿。5.仿青藤画意,仁甫屈兆麟。钤印:屈兆麟,仁父,内廷供奉。6.戊午仲冬仿寿平大意于京师,仁甫屈兆麟。钤印:屈兆麟,仁父,懒人。7.次卿先生教正。仁甫屈兆麟写生。钤印:仁父所作,御赐松寿。8.南山松柏,写祝次卿先生七十雅寿。己未上元,诗孙何维朴。钤印:维朴印。9.昔曾威武镇天关,际会风云岂等闲。长啸一声天地变,耽耽雄视大河山。己未春次卿老先生七秩荣庆。郯卿胡涂写于海上。钤印:郯卿书画。11.次卿先生七十大庆,清道人拜祝。钤印:清道人。龙翻海岛,壬吾笔扫。爱尔延年,南山共老。钤印:阿梅。12.奉祝次卿先生七秩大庆。新安程璋。钤印:璋,瑶笙。13.寿山福海。己未新春祝次卿先生七十大寿,并请正之。汪琨。钤印:中山。14.眉寿。次卿先生七旬荣庆,己未仲春之吉,研北何煜。钤印:煜印15.洞天石畔雪初晴,喜见灵芝茁紫英。点笔为君作清供,掀髯一笑祝长生。己未春日次卿先生七十大庆,武进黄山寿。钤印:山寿,丽生。16.商山逸寿。己未仲春之吉,仿新罗山人笔,次卿先生七旬荣庆。心海沈兆涵时年六十有四。钤印:涵印。17.苍松寿佛。己未写此以祝次卿先生七旬之庆,叔平姚钟葆。钤印:叔平。18.曾见文衡山山水册,背临其意。时己未新春之吉,以祝次卿先生七旬荣庆,即请正之。吴中乐之顾颐并记于海上松筠草堂。钤印:乐之长寿书画印。19.耄耋期颐。次青先生七豑大庆,戊午葭月朱麐作。钤印:癫僧。20.无量寿佛。次卿先生七旬荣庆。己未新正俞礼达夫画。钤印:礼,达道人。21.次卿仁兄大人法家正之。弟尹溎写。钤印:澂父。22.但见山增翠,装成眉黛妍。茆檐春睡足,鶴寿不知年。次卿先生七旬荣庆。己未春月吴下徐行敏记。钤印:讷甫。23.寿比南山。次卿先生七秩大庆。己未正月杨逸。钤印:逸。24.富贵寿考。己未春二月之吉,为次
卿先生七旬荣庆,属写是图,即希指正,子万陆鹏。25.松龄鹤寿。次卿先生七旬荣庆,己未二月朱良材写于沪上寓所。钤印:梓印。26.次卿仁兄大人七旬荣庆,愚弟焦尚宾恭祝,陆文郁写。钤印:陆文郁,馨农。27.次卿先生七旬荣庆,文美斋恭祝,景含马家桐写。钤印:马,家,桐。
南宋 李唐《采薇图》
根据此镜纹饰内容,考据古代典籍绘画,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
此镜纹饰内容与《采薇图》构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应为早于《采薇图》数百年反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故事的一件艺术作品!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司马迁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司马迁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司马迁的诸多感慨。
司马迁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司马迁无神论的观点。
在唐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延续了儒家传统的道德推崇,又因时代思潮的变迁(如佛教盛行、隐逸文化兴起)而衍生出新的解读角度。例如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晋书》、《隋书》等官修史书多次以伯夷叔齐为例,强调“不食周粟”的忠诚,将其视为“忠臣不事二主”的典范。唐高宗曾下令修纂《古今忠臣义士传》,伯夷叔齐被列为“忠义”之首,成为官方表彰的对象。韩愈《伯夷颂》称:“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赞扬二人坚守原则,即使面对死亡也不改其志,是士人精神的至高标杆。柳宗元在《吊屈原文》中将伯夷叔齐与屈原并列,突出其“殉道”精神。李白《笑歌行》中写道:“伯夷叔齐饿死首阳,骨肉不埋今谁哀?”借二人结局质疑儒家“求名殉节”的价值观,暗含对自由隐逸的向往。唐代佛道思想盛行,部分文人更欣赏伯夷叔齐“避世守真”的一面,而非单纯的忠君符号。道教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将夷齐列为“地仙”,赋予道教隐修色彩。敦煌写本《伯夷叔齐变文》将二人故事融入佛教框架,称其饿死是因“前世业报”,而坚守节操可“来世成佛”。禅宗语录常以伯夷叔齐为例,说明“执着名相亦是迷障”,主张超越二元对立。
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他们的行为成为了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理想,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形象,还是道家文化中的“隐士”精神,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许多文人墨客以他们为楷模,表达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此镜目前为国内外公私收藏、著录所未见之孤品。
lot 5569
吴大澂摹龙门造像十六通(吴湖帆旧藏并题跋、题写目录、沈树镛题签)
写本
1册 发笺纸 册页装
29.8×18.8cm
估价:RMB 130,000-150,000
钤印:吴大澂印,愙斋,清卿,吴大澂,宝董室,吴湖帆
提要:拍品为吴湖帆旧藏,吴大澂缩摹“龙门造像”十六品,“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四品齐备;末又附“邠州大佛寺唐宋石刻题名”横幅,逐段临仿前贤题名,虽为摹写,多具自家笔意,挥洒自然,章法错落,篆、楷、行三体皆备。册页以发笺纸书写,整体文雅庄重,高古浑穆,为吴大澂经心力作,并兼书法、文献价值。是册外有沈树镛题签“愙斋公摹龙门造像十六通”,并钤藏印“宝董室”;内有吴湖帆题边跋“愙斋公手书真迹/湖帆藏”,并手书所收碑目,可谓传承有序。
吴大澂身兼文臣、武将、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家、画家、收藏家诸多身份,不一而足,且每一项皆有大观。收藏宏富,公务之暇,常醉心丹青翰墨,吴氏书法呈现出一种整饬风貌,方正中蕴圆润,平正中可见魏晋之奇逸。吴湖帆,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斋号四欧堂、梅景书屋、玉华仙馆、宝董室,中国近现代画家、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美术教育家、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