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精品藏品如何出手
清雍正 青花缠枝花卉铺首长颈莲口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5.5cm,H:34.5cm
估价:RMB 15,000,000-25,000,000
瓶莲口,细长颈,溜肩,两侧附铺首,腹部垂鼓下收,下承短圈足,器身绘青花纹饰,色泽浓郁而富有层次。口沿下方贴塑一周仰莲瓣纹,莲瓣修长,含苞待放。下方为变形莲瓣纹和海水纹,中间以一道白色突起弦纹分隔。肩腹部绘缠枝莲纹,辅莲瓣纹,肩部两侧贴印兽面衔环铺首各一,足墙外饰卷草纹。圈足露胎,底部施釉,中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瓶器型优雅,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画艺斐然,巧夺天工,珍罕至极。
此瓶亭亭玉立,尽态极妍,婀娜之姿令人联想到前朝雅器之风韵,是为仿古佳器。历朝更迭,然君主慕古,故命御窑烧造此类仿古之器,审美跨越古今,承袭经典。此瓶口沿化莲苞之形,附兽面铺首,二者均借鉴自高古铜壶,可参考一例蒜头口铜壶,收录于苏芳淑,《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纽约, 1995年,编号52。《西清古鉴》中亦有收录器型相似之铜器,可资比对。
青花莲口瓶在明代中期亦有烧造,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中便收录了一例明成化青花缠枝花莲瓣口瓶,彩图版33,线描图,页89,图151。此次拍品较之成化范例,造型颀长挺拔,青花发色浓艳。
莲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重要意义。在佛教中,莲与佛之诞生息息相关,象征佛与佛法。宋周敦颐爱莲成痴,所作《爱莲说》为后世奉为经典,吟诵数百年,莲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成为高洁品德和清廉作风的代表。在民间,童子手执莲花则有“连生贵子”之意。莲纹美观且寄托多种美好寓意,因此常见于瓷器纹饰和器型上。
与此瓶相类者,仅止前文提到之一例,但雍正朝之单色釉莲口瓶,可供对比。故宫博物院藏一粉青釉浮雕仿古龙凤莲口瓶,参见《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香港,1989年,页270,图版99,另有一炉钧釉瓶,页291,图版120。东京国立博物馆曾展出一粉青釉,参见《特别展:中国の陶磁》,东京,1994年,编号331。鲍氏收藏藏有一粉青对瓶及一茶叶末釉例,见约翰.艾尔斯著《The Baur Collection Geneva, Chinese Ceramics》,卷III,日内瓦,1972年,编号A362-3及A391。另有一相关窰变釉瓶,藏于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见约翰.艾尔斯著《Far Eastern Ceramics in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伦敦,1980年,彩图版65。
此瓶为查尔斯.安德森.达纳先生旧藏。达纳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欣斯代尔,曾任新闻记者、作家和政府高级官员。1847年,达纳任《纽约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主编, 1862年离开论坛报,在那之后担任了三年战争部助理部长。1868年,达纳出任《纽约太阳报》的编辑及合伙人。
达纳是一位热忱的中国瓷器藏家,尤其热爱康熙青花瓷、宋代早期和明代瓷器,对日本和韩国艺术品亦有涉猎。1898年2月,其藏品于纽约拍卖。
清 佚名 清帝捻珠御容像
绢本设色
L:92×97cm
估价:RMB 800,000-1,000,000
此幅清·佚名绘《清帝捻珠坐像》,绢本,设色。画中人物头戴夏常服冠,身着青色暗花团龙常服袍及褂,盘腿端坐,凝神静思,双手静捻一串珊瑚朝珠,仿佛正在深思。纵观全图,宫廷画家显然受到了欧洲绘画技法的影响,如人物面部的渲染,及衣服褶皱不用中国画以线条勾画的表现手法而用色彩明暗的变化加以描绘。这反映出中国画家正在初步尝试用一种外来的艺术技巧创作本国题材的绘画,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
有清一朝,在皇帝举行的经筵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的忌辰,帝后们都要穿着常服,以示肃穆而虔诚。此雍正帝御容画像应为经筵读书之际的景象。
此类读书坐像构图最早见于康熙时期,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帝读书像》,此后成为一种固定的布局模式延续到晚清。故宫清代宫廷绘画藏品中,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同治帝均有构图相似的肖像存世。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就画中人物是谁,目前有两种看法:
其一,画中人物即为雍正帝胤禛,因为将之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绢本设色的《雍正帝读书像》相较,其五官比例、神情姿态,都如出一辙,故认为是创作时期相差不远的雍正帝御容画像。加之其所坐香色折枝宝相花锦垫及垫下端所配的红色织金缠枝花卉织物,其纹饰布局与故宫所藏雍正读书像一致。木榻上铺漳绒红色花卉纹毯亦是相同,仅人物两侧未放置书几文具。并且在同治二年的《寿皇殿尊藏圣容 黄册》中,有一条“世宗宪皇帝圣容 一轴 凉冠 蓝袍”,其描述与本画一致。
雍正皇帝自幼及长素以读书为重,登极之后依然如故,举行经筵,继续不间断地学习。他熟悉经史典籍,儒释兼通,能吸取前代的治世经验,完善统治方式与手段,驾驭群臣自有法度。终其一朝,使康熙末年吏治松弛等种种弊端多有转变,为乾隆朝登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如此种种均和雍正帝本人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息息相关。
其二,认为画中人物为康熙帝玄烨,其理论基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宫廷内的西洋画家很多,此时期的御容画像,常有一种构图分作两份:一份油画、一份绢本设色,其构图内容大致相同,如乾隆帝的两版骑装像。此幅画作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油画版《康熙帝读书像》极为相似,并且康熙帝的眉毛是柳叶眉,而雍正帝的下颌则有一颗黑痣,这在多幅清代宫廷绘画中都可考证。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雍正帝读书像》与本幅构图相同,正是因为雍正帝即位后,为表皇权正统,特意命画师绘制一幅与其父康熙帝一样坐姿神态布局的画作,以示正统。
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能够取得令后人称许的政治成就,与他们幼年便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保证皇子们的教学质量,皇帝挑选满腹经纶的儒臣作诸皇子的师傅,并时常亲自对皇子们加以督促。皇子们学习的课程包括满文、汉文、蒙文和经史等文化课,另有骑马、射箭等军事训练科目。正是由于超乎常人的优越教育环境,加之皇子们自身的种种努力,使得他们往往能够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