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负责人拍卖交易平台
信封:
安徽巢县中共巢县委员会
杨青松书记
北京东单新开路卅七号,张寄
青松书记:
您好。
八月十七日来信收到。藉悉黄麓区今年和全县各个区社一样,粮棉油料庄稼都长得好,早稻普遍丰收。生产和生活情况都好,群众政治热情、劳动热情正在日益提高,这是党的政策的正确英明,也是在您们和县委人委的直接领导下全体干部和群众一致努力的结果,应该向您和大家致以诚挚的敬意。
现在我接到黄麓师范学校陈、徐两校长来信,知道学校遭迂一些困难。特别是在运输方面、文化生活方面、公用经费开支方面的困难。我已与在京开会李葆华书记详述了学校困难情形请予解决,当承允许说“须使这个学校办好”,并说即打电话给黄省长去办。李书记曾问我:这个学校是属于省抑属于县?我说,我不清楚,也许是由省和县双重领导吧?现在将我向李书记所提的意见转告您,并请代为转达县委和县人委领导同志。
我向李书记提出的意见是这样的:
关于学校每月粮煤需六万多斤的运输问题。如能由省派给国产卡车一辆最好,否则能由省或县每月派卡车一辆到该校作五—七天的运输。每车每次以运五千斤计算,每天往返洪家疃至烔炀河(十八华里)两-三次,五-七天即可运足一个月粮煤需要量了。如派卡车还一时办不到,则请拨给该校马(骡)拉胶轮(双轮或四轮)大车两辆(连马骡),亦可解决问题。如仍办不到,则只有请拨给六辆人力推拉的小型胶轮板车,每车由师生二人推拉,利用胶轮轴承力量,总比经常由师生背负肩挑好得多多。我还想到一点,如能由主管部门在洪家疃设一粮食征购分站,则学校周围附近公社就近交粮,再转交学校领取,亦可节省该校运输量三分之一了。
关于文化生活问题。电话是需要的,但该校无力购买一架放映机,如能由省上特予发给一架最好,否则请由县放映队多加照顾,每月做好安排,派赴该校放映三、四次。当然,文化活动不能光靠电影,该校亦应自行多搞些业余文娱组织活动,以为辅助。
关于经费困难问题。学校在乡村,公用经费开支大大超过城市,且过去历年尚有亏欠,可否请您交主管机关按年给予一定数字的特别补助。
黄麓师范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有了更大的发展,基础和成绩都好,不过现在遇到困难,我没有力量为他们解决,只有要求您给予必要的支援。为了维持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为了维系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情绪,为了为国家多培养些优秀的人民教师并发展乡村文化,当蒙您的同情和关注的。
以上这些意见,也许由于我片面设想,有不切合实际情况之处,请您指正。
以上是我向李书记所提不成熟的意见,谨以奉告。我恳切希望县委县人委诸位领导同志对黄麓师范学校的种种困难给予必要的支持。
听说您已调回县委,不过黄麓区群众都说您好,都表示赞扬,区委工作您仍兼顾么?
敬礼!
张治中,九月十日。
此信较长共七页,文白先生铺陈颇多,考虑周到细致,足见对黄麓师范关切之深。
开篇言及八月十七日杨青松回信所谈,杨汇报黄麓区农业数据向好。未谈学校合并之事,想来可能有二,一则传言业已澄清,为子虚乌有之事,再则计划合并属实,张向李葆华的建议被采纳,原计划被取消。由史实已知,1960年代黄麓师范未实质发生合并之事,保留在原址办学。
先生再言办学的种种困难,表示已与在京开会的李葆华书记面谈此事,得到“须使这个学校办好”的承诺。但对于黄麓师范的管辖权依然不清晰(民国时期该校为省教育厅管,新中国初期也是省属公办学校,后归巢县管理,现为合肥市属学校),当时应为县属学校,张以为是省和县双重领导,故而给省和县领导同时写信,亦为求稳求全之法。
其次详述所虑三事,交通运输,文化生活,经费困难。
学校地处农村,交通是最大障碍,物资运输尤其紧要,细数所需卡车或马车或人力板车的数量,力求改变当时人力背运物资的窘迫。
要求给学校安装电话,言辞笃定。请求购买电影放映机或放映队下乡时多排场次,或可商量。(当时农村未通电话,信件花费时间较久,安装电话能避免传言扰乱视听,徒增忧虑)
学校地处农村,经费开支较大,且处于负债经营状态,请求拨款纾困。
末尾再提听到的消息,杨青松在黄麓区工作数年,口碑很好,村里群众表示赞许,目前已调回巢县工作,想确认他是否兼顾黄麓区的工作。
由此可见当时信息沟通不畅,依赖传言较多。
据其他资料可知,此三通信后,张治中对学校的关怀一直持续:
1962年张治中慷慨解囊捐资三千元。在一日三餐都限制伙食,几分钱就能糊口一日的年代,三千元在当时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1963年黄麓师范成立30周年,张治中在京题赠“作育光辉”锦旗一面,勉励师生继续努力奋斗。
1964年向学校赠书1800余册。
1969年临终前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捐给了学校。
1964年张治中最后一次回乡省亲,最后几日坚持住黄麓师范校舍,曾寄语:“我过去之所以把这个学校一定要办在农村,为的就是促进农村文化。现在这个学校跟以前相比,正如我们的国家一切事情一样,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它有不可估量的前途,我只希望它牢牢地扎根在农村。”
张治中乃善始善终之人,始终关心家乡和学校的发展,其后代亦秉承遗志,继续捐资助学。三通信中所嘱之事,如今皆得偿所愿:
洪毓驹先生归隐故里,享鲐背之年。
高等级公路直通故居和学校,一小时可达合肥市区。
黄麓师范学校,虽几经动荡,仍屹立于原址,归合肥市教育局管理,现已规划在周边扩建大学城,吸纳更多学校扎根农村,共同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