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征集中心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启动
此信现珍藏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1963年5月张治中致函朱耀章之子朱祖功,以助证明朱耀章的烈士身份。1967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朱耀章为革命烈士。朱耀章(1901~1932),浙江浦江人。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1927年任第六期训练部职员(张治中时任训练部主任)历任排长,连长,国军精锐87师少校营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二月随张治中所率第五军参战,三月牺牲,追晋中校。
书于1963年5月,为张治中致朱耀章之子朱祖功函,以证明朱耀章烈士身份。至于一些人所顾虑的秘书代笔、师爷帮忙问题,在张治中这个阶段的信札中是不存在的——秘书已回老家,还得张治中帮着找工作呢,何谈代笔。
如果非要考据这组信札出自谁手,那不妨对着黄麓师范学校的实景看一看,因为该校校名的题写,就是张老师的亲笔。
01
第一通
信封:
面致杨青松书记收启
张治中
杨书记:
您好!近来工作很忙吧?
洪毓驹过去随我当秘书多年,解放后曾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际处、西安市人委交际处工作亦有年。一九五八年退职回到家乡,六零年由于生活情况,来北京住了一年多,现已回到家乡。近据来信,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他已是六十岁的人了,不过文字和缮写工作尚能胜任。他诚实守己,沉默寡言,只是有些孤僻。如蒙您酌予照顾,他对地位待遇,均所不计,只求有一份粮食就够了。请您在可能范围内核办为荷。
敬礼!
张治中,六月一日。
钤印:张治中印
尊敬的杨部长:
张治中先生这封介绍信寄来很久了,我看现在各方面都在缩编,人员大量下放,找工作恐怕很困难,所以迟迟没有送上。最近北京那里来信要我还是把信送给
先生看下。现在我讬人带上,请詧阅。我的身体、精神都还不坏,虽不能做重劳动,但如象简单文书工作、或者在图书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这些地方做做轻微工作是可以的。如果能够想到办法,请讬便人带个口信或派人打个电话到洪疃大队转告我,我马上就到巢县来晋谒。万一认为工作问题此时根本谈不到,我就不打算到尊处来打搅了。致
敬礼!
附张先生介绍信一件。
洪毓驹,又名品山,六二、八、廿二。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人口损失巨大的三年困难时期,安徽农村生存很困难,洪品山于1960年投奔北京的表哥张治中,以求生存。1962年初中央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原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被撤职,农村困难亦有缓解,洪品山无意再为张家增加负担,主动回乡,然彼时洪品山年已六十,过去曾是国军少将,找工作可能存在困难。张于六月一日为其写介绍信,言辞恳切,只求最低生活保障。洪品山略有自矜,经张的二番催促,八月二十二日修书,托人转送时任黄麓区委书记的杨青松。洪品山的信采用一页笔记本的纸张,双面书写,托人转交,推测原因可能有二。
一则农村条件有限,难觅宣纸信笺,节俭为宜。二则对于找工作信心不足,故拖延两月有余,在张的催促下勉力为之,诚意有限。
02
第二通
信封:
安徽巢县烔炀河转桐荫镇黄麓中共区委会
杨青松书记
北京东单新开路卅七号,张寄
杨书记:
您好。
我为了关于黄麓师范的传言合并问题写了一信给中共省委李葆华书记和黄岩省长,特抄送一阅。因为巢县县委书记和县长我不知姓名,不便直接通信,同时我还不知道黄麓师范如果合并的话也许是省上统一办理的吧?请您代向县委书记和县长同志致意。
又我写了《七十回忆录》初稿共分八章,兹送上(另邮寄)第一章:艰苦的历程、第六章:我与共产党,请您审阅指正。
敬礼!
附致李葆华书记黄岩省长信稿一件。
张治中,七月廿一日。
02
第二通致李葆华书记黄岩省长函稿
李书记、黄省长:
您们好。
现在我听到一个传言,说黄麓师范要归并到巢县城里去,不知是否属实?我想,安徽中等学校大多设在城市,在农村的很少,黄麓师范似乎宁可保留在农村,把巢县城里的学校并到黄麓较为适当。同时黄麓师范已有三十年的历史,解放后又有了发展,基础很好,规模已具,如果把它并到城里学校去,也很可惜的。我的意见也许存有一点私心吧,因为黄麓师范是我创办的,而且是设在我的村子里。如何?请予斟酌。
敬礼!
张治中,七月廿一日。
张治中听闻传言,黄麓师范要合并,他力主向农村合并,而非常规思路从农村搬迁到城里,并坦言此建议出自私心。如前所述,张的内心只希望这所学校牢牢扎根在农村,对熟人直言不讳的性格由此跃然纸面。此合并传言来源不明,由省教育局传出,或县教育局,抑或他人所讹传,尚不明了,跳过常规渠道,直接向安徽省一把手建言,说明其心情急切,学校迁址是他所不希望发生的事。由于不知巢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姓名,不便通信,转而向认识的黄麓区委书记杨青松求证传言,亦可证明彼时新任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与其大概率是熟识的。末尾提到另寄《七十回忆录》的两章,盖因回忆录尚不得出版,可能张老既想听取他人意见,又想分享他的毕生成果,亦有抬爱家乡晚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