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拍卖现场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高成交
阿弥陀佛像
大都宫廷 元代
铜漆金 高24厘米
估价:RMB 300,000-600,000
元代宫廷造像是由帝王主导,由皇家御用工匠和皇家造像机构制作的佛教造像,在题材上属于藏传佛教造像,而风格上属于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元史》等元代历史文献对元代宫廷造像有明确记载,称当时朝廷专设造像机构“诸色人匠总管府”制作佛像,为当时皇宫佛殿和大都、上都的皇家藏传佛教寺院服务,元初来华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和汉人弟子刘元等都曾供职于这个机构。
1260年,元世祖命八思巴在萨迦寺建造金塔,听闻波罗国多出良匠,下旨发诏征召,阿尼哥等80位尼泊尔工匠来应征,金塔之事无人敢领队,年仅17岁的阿尼哥自请任之,来到西藏受命督造金塔。次年金塔建成,请归国。八思巴见难得之奇才,劝阿尼哥入朝,收入弟子,并推荐给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元廷工部始设“诸色人匠总管府”,下统“梵像局”(于延佑三年升提举司)等十八司局,并由阿尼哥统管,主理宫廷专供造像制办事物。
尼泊尔工匠的到来为内地佛教艺术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汉族工匠。由纽瓦尔人操刀制作的元代宫廷造像不仅是北京宫廷造像艺术的开端,更是深远的影响了后世造像艺术的发展,为之后永宣造像的形成奠定了优秀的艺术基调。
此次春拍重点推出的这尊精美的阿弥陀佛造像即属于此类,是元代宫廷造像的典型代表。此尊造像第一视觉感是俊朗,安静,慈祥。让人观之心生欢喜,这也是佛造像传递出来的佛教精髓,使之信徒供奉观想能禅定进去之妙趣,也是让我们看到他之后,呈现心里安宁而舒适的状态。同风格佛造像可参考元代皇家建于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至至正五年(1345年)的北京居庸关云台券洞内佛像(图一),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至元二年(1336年)铜释迦牟尼像(图二)及著名学者Robert·Bigler收藏的元大都风格阿弥陀佛像(图三)。此尊头饰螺发,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垂肩,耳轮分明。面庞方正,额头宽阔,眉弓微隆,双眉又细又长,眼睑宽大,双目低垂,神态安详。佛陀鼻梁挺拔,两颊和下颌饱满圆润,形象庄严肃穆。其肩部宽阔,腰部收束,躯体健硕,四肢粗壮有力。上身披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着形式简单。衣纹以写实手法表现,胸前、右肩及小腿处显现密集的衣褶,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出宽大的衣边,衣边上刻画缠枝莲纹饰。缠枝莲繁复精细,线条遒劲流畅,极富装饰美感。
佛陀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莲座造型规整大方,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台上下边缘亦有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连珠粒粒饱满圆润;莲瓣宽大饱满,花瓣端部微微翘起,装饰含蓄的草头纹,形制美观大方,上下对称分布,环绕莲座一周。底沿磨损自然,露出锃亮的合金铜材质。造像保存完好,像胎体厚重,铜质莹润古朴,局部还残存金色和朱红色大漆,具有汉地造像的装饰传统。
造像背面也塑造的一丝不苟,不仅躯体肌肉起伏刻画的非常写实,袈裟上的阴刻缠枝纹都与正面一样精细。整体造型完美,法相庄严,胎体厚重,工艺讲究,具有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不仅与前文示例的元大都造像标准器完全一致,亦与其他元代宫廷造像无二无别。
元大都造像是近年来颇受市场关注的一种重要造像风格,随着越来越多造像实物的现身,其神秘的面纱已一层一层地被逐渐揭开,市场对它的认知也不断取得进展。元代宫廷造像近年颇受藏家所重,市场表现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