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征集怎么样
黄财神
大都宫廷 元代
铜镀金 高20厘米
估价:RMB 1,800,000-2,800,000
皇家遗珍
一尊珍罕的元大都黄财神像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到大都,封他为国师,授以玉印,标志着藏传佛教正式传入大都。从此直到元朝灭亡(1368年)藏传佛教在大都的传播从未间断,影响始终很盛。从史料记载看,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受到元廷的高度重视,为了给新传入内地的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塑像,朝廷特别在“诸色人匠总管府”下设立了“梵像提举司”,专门负责塑造藏传佛教寺庙所需的各种神像。在这个机构里,集中了当时汉藏塑造佛像的名家高手,著名的尼泊尔艺术大师阿尼哥开始就是供职于此。阿尼哥多才多艺,在塑像方面,以其擅长的“西天梵相”名满天下。在元廷供职期间,阿尼哥不仅将优秀的造像技艺带进中原,同时广收门徒传授技艺,《元史》有云:“有刘元者,尝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西天梵相,并非单指尼泊尔风格佛像,而是指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等外域造像样式进入中国后,经与藏区造像、汉地造像的不断融合,从而形成的另外一种全新的造像样式。近年来,带有“西天梵相”艺术特征的元代佛教艺术作品时有出现,也引发了更多的学者对这类造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产生了“元宫廷风格造像”这一专有称谓,流传更广,亦有称“元大都风格造像”。
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为诸财神之首,在密宗教法中,属于财神也是护法神,受世尊命,护佑众生免受时间一切贫疾困苦,布施“福、寿、智、财”四种资粮,在西藏,拥有极为广泛的黄财神信仰,修者观其身形、诵其心咒,发大菩提心,可祈求成就大乘果位。坚持修持黄财神法,定可消灭六道穷苦,增长福德、寿命、智能,以及一切物质与精神上的受用,财源茂盛,免除贫穷。
此尊黄财神头戴五花冠,头顶束山形高发髻,发髻顶部安摩尼宝珠,余发垂于双肩,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大耳环。面形宽大,双目圆鼓,眉似弯月,眉间饰方形白毫,鼻短口方,双唇凸起外翘,刻画细腻生动。上身袒露,身躯肥胖,四肢短粗,下腹圆鼓硕大尤为明显,在藏传佛教的传统认知中,认为财神就是要越壮实越好,因为传说财神的肚子里都是各类珍宝,财神越壮能给供养人带来的财富就越多,而本尊财神敦实壮硕的躯体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一宗教特质。左手按在一只大鼠鼬的脖颈处,鼠鼬身躯硕大,趴在财神的左腿上;右手置于右膝握一颗摩尼宝珠。下身着裙,胸前挂项圈和U字形长链,腰间亦饰有璎珞和珠链,手足钏镯一应俱全,周身又披挂一串用鲜花串成的大璎珞。全身璎珞及珠链的装饰皆以连珠线表现,体现出收到尼泊尔造像艺术影响的装饰风范。游戏姿势坐于莲花宝座上,左腿横盘,右腿微微抬起。莲花座造型周正,形制美观大方,其上下边缘各饰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莲瓣宽肥饱满,头部略有卷曲,上下对称,布排疏朗有致。
与众不同的是,莲座下方还有一周精美的装饰图案。通过内膛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分与主体分体铸造,焊接而成。莲座下方的这些装饰图案,在13-14世纪的西藏造像中偶有见到,如一尊菩萨道旧藏的西藏13-14世纪黄财神的底座下方也是如此装饰(图一)。本尊财神形式上有浅浮雕也有镂空工艺,此黄财神下为镂空图案,工艺难度更大。内容是丝带缠绕、装饰华美的宝瓶,宝瓶与宝鼠、摩尼宝一样,是黄财神施财的法宝,能源源不断地将财富施与最需要的人,解除芸芸众生的困厄匮乏。宝瓶数量上一共有八个,象征辅助财神的八位部属。底边露出铜的本色,呈黄褐色,表明为合金铜铸造。
本尊黄财神像圆润的脸型、突鼓的眼睛、饱满的躯体都展现元代造像的时代特征,与杭州飞来峰元代第30窟中的黄财神像(图二)高度一致;莲瓣宽肥饱满,与江苏镇江西津藏式过街塔出土,不晚于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的铜板线刻黄财神像(图三),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大德五年(1305年)说法文殊(图四)的莲瓣样式基本一致。而且整尊造像偏好使用大量细小的连珠纹对造像进行装饰,如璎珞、臂钏、脚环、莲台上下沿,是元宫廷造像另一个重要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存世的元宫廷风格黄财神像极为稀有,除中贸春拍的这尊外,仅有著名学者、收藏家Robert·Bigler在《A merger of cultures Buddhist Art of the Yuan and Ming》(元明佛教艺术的文化交融)》一书中收录的一尊私人收藏的元宫廷黄财神像(图五),可为参考。元宫廷风格造像,传世作品不多,流通领域中也比较罕见,每每出现均成市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