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征集征集令

名称: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征集征集令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7.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873881

更新时间:2025-05-27

发布者IP:14.26.161.236

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征集征集令

  《杨妃上马图》与《七贤图卷》作为钱选人物画重要实物资料,其艺术风格与创作技法具有典型性。通过系统比对上述作品与《西旅献獒图》在绘画笔法特征、书法题款风格、署名范式等维度的异同,有助于推进《西旅献獒图》的真伪鉴定研究。

  上《杨妃上马图》;中《七贤图卷》;下《西旅献獒图》

  《杨妃上马图》《七贤图卷》《西旅献獒图》均为清宫旧藏,乾隆钤印的规格与位置相近,足见其对钱选画作的青睐。构图上,《杨妃上马图》以骑在照夜白上的唐玄宗为视觉中心,构建扁长不等边三角形,并借鉴唐代分段式构图,借人物动态与情节串联,形成叙事节奏;《七贤图卷》虽未用几何构图,却以错落的人物群像,展现晋代雅集的自然韵律;《西旅献獒图》则以严谨的人物排列,突显贡獒场景的庄重。此外,三件作品均采用“无背景”留白手法,既传承唐代人物画以简驭繁的美学精髓,又为观者留下想象空间。

  设色、线条比对:《西旅献獒图》《七贤图卷》

  在笔墨与赋彩上,三件作品彰显钱选对“高古游丝描”的传承创新。《杨妃上马图》以春蚕吐丝般细劲线条勾勒人物,凝练含蓄中暗藏提按,红灰白主色调雅洁沉稳,融合唐画典重与元画简淡;《七贤图卷》线条灵动飘逸,行云流水间绘出名士超然气质,淡彩晕染营造雅素意境;《西旅献獒图》线描刚柔相济,借疏密虚实表现物象质感,赋色简淡却以微妙层次增强表现力。

  三件作品恪守文人画“不假丹青之饰”的格调,通过设色浓淡、线条疏密的精妙处理,既保持统一风格,又形成独特的时代审美风格,尽显钱选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

  动态、服饰对比:《西旅献獒图》《杨妃上马图》

  马、獒刻绘比对

  左:《西旅献獒图》右:《杨妃上马图》

  钱选深悟顾恺之“以形写神”精髓,于人物刻画中尽显笔墨功力。《杨妃上马图》以戏剧性构图,通过杨贵妃窘迫体态与唐玄宗关切神情的呼应,借线条疏密与衣褶走向,勾勒出帝妃间的缱绻深情;《七贤图卷》以动态各异的群像,用飘逸线描与简淡赋色,捕捉魏晋名士超然气韵;《西旅献獒图》则以异域人物造型为切入点,通过独特外貌、服饰及器物细节,展现仪式庄重与人物恭谨。三件作品均以人物神态与肢体语言为核心,通过精微笔触传递深层文化内涵与情感诉求。如《杨妃上马图》中李隆基的手部动作,与《西旅献獒图》中首位身着绛红长袍、双手交握的人物刻画相比,除手法一致外,画家还以精妙笔触勾勒人物外在形态,于细微处彰显其身份尊贵。

  手部刻绘比对:从左到右依次

  《西旅献獒图》《七贤图卷》《西旅献獒图》(台故本)《杨妃上马图》

  《七贤图卷》题跋以诗入画,通过对晋人饮酒放达之态的咏叹,寄寓深沉的怀古幽思,将文学性的抒情维度融入画面,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杨妃上马图》的题跋则以史论式的叙事笔法,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钱选“以诗入画”的文人画创作理念。《西旅献獒图》的题跋以自述式的题咏追溯创作渊源,将个人艺术经历与绘画史传统相勾连,既体现了元代文人画提倡的“复古”观念,又流露出岁月更迭中的创作感慨。

  《西旅献獒图》《杨妃上马图》《七贤图卷》

  三件作品题识在笔法、布局、署款上风格统一。行书取法晋唐,遒劲秀逸间尽显文人雅趣;行距疏朗,章法与画面构图相得益彰;题识内容虽形式有别,却均以“怀古幽思”为内核,将个人际遇、历史兴衰与艺术传承融于一体。钱选通过“诗言志、书载道、画传情”的创作实践,构建起独特的诗书画一体艺术语言。

  03 钱选《西旅献獒图》与《孤山图卷》对勘

  本卷《西旅献獒图》的钱选钤印,虽未收录于上博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该书中钤印仅取自《浮玉山居》《蹴鞠图》与《花鸟卷》。但笔者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钱选《孤山图卷》中,发现两枚印鉴,其文字笔画粗细变化、转折顿挫形态、印面布局比例等细节,与《西旅献獒图》钤印完全一致。

  钱选《孤山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钱选《孤山图卷》曾为项元汴“天籁阁”旧藏,钤盖34枚收藏印。后入清内府,外签乾隆题“钱选孤山图真迹,内府珍藏”,卷内有乾隆两处工整诗题,钤“乾隆八玺”“太上皇帝组印”等22枚清宫玺印,另有明代陈沂题引首、文徵明行书长跋及梁诗正书《御制冰嬉赋有序》。此卷随乾隆南游、北上、东巡,后陈于裕陵隆恩殿,历经离乱藏于天津张园,最终回归故宫。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整理中,《孤山图卷》鉴定结论几经变化:初期被认定为钱选晚年作品,定为一级乙等,复查后观点转为元代仿本,不过陈沂、文徵明跋语确为真迹。明代项元汴与清宫鉴定群体历经多重审定均视其为钱选真迹,当下形成的学术争议,过于主观或有失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