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截止征集时间2025
明代中期,江苏苏州一带涌现出一批书脉相承的文人雅士,逐渐形成风格鲜明的一脉。这些书家多未跻身朝廷高位,而是依托当地兴起的市民阶层,以书画诗文为业,活跃于江南文化圈。他们凭借卓越的艺术造诣,不仅在当时赢得广泛声誉,更在书法史上取得重要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身处政治中心的同辈,成为明代中叶书坛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吴门书派”。
近人马宗霍于《书林藻鉴》中曾评:”因在上位者好临帖,故帖学盛行,人多能行草。然亦多时习流俗,未有真正能发扬古书遗风者,故多趋近追捧时人之作而未得经传。至文徵明、祝允明、王宠等辈出,明代书风才有突破,使之由赵孟頫上窥至晋唐墨迹,兴有明一代之风。”
而黄姬水正是在这一浓厚的氛围中,汲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逐渐锤炼出其个性鲜明的书法风貌。
承前启后之笔 诗书俱臻——黄姬水《草书自作诗长卷》解析
黄姬水(1509-1574)草书自作诗
1560年作 手卷 水墨纸本
28×520.5cm
诗文著录:
1.“沃洲席上送止山丘明府之任柳城”见黄姬水自刻《白下集》卷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刻本(下同)。
2.“寄黎瑶石孔目”见《白下集》卷四。
3.“沃洲吕光禄席上”“市隐园得朝字”“同汤练川纳言冶城道院宴集之作”见《白下集》卷五。
4.“顾太常许乞名酒,诗以速之”见《白下集》卷六。
5.“白岳何柱史过访以山行失门赋此以答”见《高素斋集》卷三,明代刻本。
6.“元日立春”见黄姬水婿顾九思编《黄淳父先生全集》卷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刻本(下同)。
7.“白岳何柱史过访以山行失门赋此以答”见《黄淳父先生全集》卷七。
8.“同汤练川纳言冶城道院宴集之作”见《黄淳父先生全集》卷十二。
9.“沃洲吕光禄席上”“市隐园得朝字”见《黄淳父先生全集》卷十三。
10.“顾太常许乞名酒,诗以速之”见《黄淳父先生全集》卷十五。
黄姬水(1509-1574),初名道中,字致甫,又字淳父。长洲(江苏吴县)人,黄省曾之子。他作为明代吴门书派中承上启下之代表人物,师承文徵明、祝允明之法外,尤用心于虞世南、王宠二家。
有《列朝诗集》载:
“五岳(姬水之父)拙于书,命淳父学书于祝京兆,遂传其笔法。”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亦载:
“正书初宗虞永兴(虞世南),行书本主王履吉(王宠),而晚节加率。”
可见其取法诸贤,尤以祝、王之风为基,而自成一家。
清 孔继尧绘《黄姬水像》
王世贞曾叹:
“吴习务轻俊,微伤于浅;中原好豪伉,不免于粗。淳甫乃能剂矣!”
到了清代,翁方纲更是对黄姬水高度评价:
“枝山之学晋法得一王履吉,复得一黄淳甫,竟若据有明一代楷法之胜者,亦犹徐廸功之谈艺云尔。”
黄姬水《草书自作诗》局部
此卷行草相杂,萧散跌宕,绚烂而归于平淡,有晋人风韵,可以窥见其从祝、王再上追晋唐的轨迹。下笔满是清逸之气,洒脱纵横之势跃然纸上。亦恰承当时帖学盛行、行草互融的风尚。此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行书杂诗九首诗卷》及上海博物馆藏《行书读升庵太史过射陂客部诗卷》在风格气息上颇为接近,皆为黄姬水典型行草书面貌之体现。
前者曾有评曰:“点画跳动,起止分明,疾徐有致”,足见其笔势灵动而富节奏感。而与之相较,此卷与上海博物馆藏本更显行气跳跃,线条张力亦更为鲜明突出。
黄姬水《行书杂诗九首诗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杂诗九首诗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本作 黄姬水《草书自作诗》局部
但尤可指出,黄姬水虽擅行草,然并不恣肆奔放,而常于法度之中见逸趣。其运笔沿势布势,结构谨严而不板滞,于整饬中自有清逸之气,线条灵动,姿态洒脱。故相较前述两卷,本卷所展现的行笔节奏与结构安排更为鲜活,可谓其书风中“齐整而跳脱”特质的鲜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