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时候征集藏品

名称: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时候征集藏品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776218

更新时间:2025-05-20

发布者IP:14.151.33.91

详细说明

  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时候征集藏品

  1922年春天,上海新华艺专教务长汪亚尘,经陈师曾引荐,首次叩响了齐白石暂居的寓所。时年58岁的齐白石刚结束"衰年变法",其大写意画风在沪上引发争议,而29岁的汪亚尘已以工笔花鸟闻名海上画坛。据《齐白石年谱》记载,二人初会时,齐白石正在刻"鲁班门下"印,见汪亚尘对案上印石注目良久,遂以湘音笑言:"汪先生画活物,我刻死石头,倒是绝配。"此后几年,二人或许交游未深。

  这段金石缘真正始于1926年。上海美专档案显示,汪亚尘在该校筹建金石篆刻科时,特请齐白石讲授刀法。现存朵云轩旧照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画面:齐白石手持刻刀示范单刀冲刻技法,汪亚尘俯身观摩,案头散落着《二金蝶堂印谱》。据王振德、李天庥编《齐白石谈艺录》所述,齐白石曾对汪亚尘感慨:"刻印者,须天趣浑成,若刻意摹古,便落下乘。"这种"胆敢独造"的艺术理念,与汪亚尘主张的"师古而不泥古"形成共鸣。

  新近发现的"濠梁看客"印,青田石印边款署"白石老人",印文取《庄子·秋水》观鱼之典,单刀冲刻的"客"字末笔如游鱼摆尾,与汪亚尘同期所作《鱼乐图》形成图文互证。

  1929年汪亚尘赴欧洲考察前夕,齐白石特刻"亚尘之印"相赠。此印现藏上海博物馆,采用单刀法刻就,边款记:"己巳冬,白石为亚尘弟刊"。印文中"尘"字末笔如枯藤垂落,与"亚"字方折形成鲜明对比,恰似齐白石画作中工虫与写意花草的虚实相生。艺术史家郎绍君指出,该印布局可见《天发神谶碑》遗韵,却化古拙为奇崛,彰显齐氏篆刻"快剑断蛟"的独有风骨。

  1933年汪亚尘携巴黎个展作品归国,齐白石再赠"汪氏写生"朱文印。这方现存浙江美术馆的田黄印章,边款刻有"三百石印富翁制"字样。印面采用满白文设计,"生"字末笔作盘曲状,暗合齐白石"似与不似"的美学主张。汪亚尘在《艺风》杂志撰文回忆:"白石师奏刀时呼吸与运刀同频,石屑飞溅如雪,顷刻间气韵流动。"

  新见"和光同尘"青田印为此阶段重要补充。印文取自《道德经》,边款:"老子句刻為雲隱君,白石"。此印作为典型见证,是齐白石以刀代笔的即兴创作。

  1947年汪亚尘赴美讲学前,齐白石以86岁高龄刻"艺海归帆"印章为之践行。印谱中可见老人特有的"白石刀法",单刀直入处石花迸裂,全印浑如写意荷花,将"归"字舟形部首刻得摇曳生姿。次年汪亚尘致齐白石信中写道:"摩挲印文,犹见先生挥刀时银髯飘动之态。"

  最新发现的"静寿"寿山石印(1951年刻)填补了晚年交往空白。边款仅署"白石",印文取自《天发神谶碑》,"寿"字下部做斜笔处理,如老梅断枝,自成天趣。

  现存十几方印章,不仅是两位大师艺术碰撞的见证,更承载着近代中国美术转型期的美学对话。齐白石将写意精神注入方寸金石,汪亚尘则以写实功底传递传统精髓,这种"铁笔传心"的交往,正如田原在《齐白石篆刻艺术研究》中所言:"刀石相激的火花,照亮了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幽径。”

  齐白石为汪亚尘刻“花好月圆人寿”

  材质:青田石

  3.9×3.9×5.5cm

  印文:花好月圆人寿

  边款:白石山翁。

  出版:

  1.《历代名家刻印选集》,钤印本。

  2.《白石山人印谱》,钤印本。

  3.《襟吴带泠——篆刻、钮印金石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23 年。

  4.《萍翁铁笔》,即将出版。

  说明:汪亚尘(1894-1983),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黄山)。1915年曾与陈抱一等人组建中国第一个画会组织“东方画会”。1916年东渡日本留学,192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同年回国,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1928年至1931年赴欧洲作艺术考察,归国后曾任新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新华艺术师范学校校长。1947年赴美讲学并举办画展,传播中国绘画,历时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