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藏品海选现场2025
萨替造像是西藏前藏地区政教经济发展一百三十多年间的恢宏产物,他代表着西藏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其摒弃了之前的二维雕塑艺术,开创了三维立体的吉祥多门塔供奉形式,次第供奉。塔身高达五米,镶嵌华丽,金水璀璨,铸造用铜不惜工本。据记载 ,丹萨替的吉祥多门塔,先后共建八座,最精美的则是14-15世纪建造而成。遗憾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场浩劫几乎毁灭。
可见14-15世纪的丹萨替造像本身就少,而流通领域极大部分有着过火现象或是有所损坏,而此尊普巴金刚像是全品相非常难得,且题材仅有,具有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更是有着显赫的来源,国外数次展览和著录及国内数次重要出版及多次故宫展览,可见其在佛教艺术的重要地位。
14世纪 丹萨替 普巴金刚像
西藏丹萨替寺
铜鎏金 嵌宝石
高:27cm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县驻地以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4500米,足以俯瞰脚下数十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寺院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整体建筑群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30多万平方米。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1198年起,方由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直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作为帕竹噶举祖寺的丹萨替寺在12至15世纪之间积累民大量的财富,成为了当时藏地闻名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在15世纪,因为政治上的动荡,帕竹政权走向覆灭,丹萨替寺也隐没在历史中。直到1948年意大利藏学家图齐造访该寺,为该寺独具特色的舍利塔造像所惊艳,借由照片的传播,丹萨替寺风格艺术才重新回到世人眼帘。至为可憾的是,在1960-70年代,丹萨替寺被毁,付之一炬,文物散失,不可胜数,散见于中国西藏拉萨大昭寺、西藏博物馆、北京首都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敦煌博物院;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等重要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
在丹萨替寺历史上,有一项重要的举措,那就是前一位住持圆寂后,继任者即为前者建造舍利灵塔,又叫吉祥多门塔或者扎西果芒大塔。这种习惯始兴于帕木竹巴圆寂后的12世纪晚期,是帕木竹巴的弟子为师尊所建,其后相沿成习,一直延续到十五六世纪。根据史料记载,先后共有八座大塔在丹萨替寺落成,供奉历任主持舍利。丹萨替寺最主要、最辉煌的造像艺术成就也是围绕着这些舍利塔创立的,那些最为精美的大塔装饰集中制作于14到15世纪,这一时期帕竹噶举派和帕木竹巴第悉政权的势力发展至顶峰,有了西藏地方统治者的护持经营和信徒们的慷慨资助使得丹萨替寺拥有极为强大的财力和资源调动能力,这构成了吉祥多门塔宏伟雕塑的先决条件。史料记载丹萨替寺雇佣了来自不同地区最优秀的工匠们来此修建大塔。其中,喜马拉雅地区久负盛名的雕塑家尼泊尔人功不可没,他们以尼泊尔美学为蓝本,极尽工巧之能事,将加德满都谷地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比例和装饰工艺注入到西藏本土美学中。此外,藏族、汉族工匠也参与到大塔装饰的制作中,使得丹萨替艺术呈现出更多元的艺术样貌,并逐渐发展出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也使得丹萨替寺成为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
在西藏佛教雕塑艺术史上,丹萨替造像无疑是一种最具影响的造像风格,它以完美的造型、雄健的躯体、繁缛的装饰、精致的工艺,不仅展现了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壮美艺术风范,而且也见证了一个家族、一个教派的兴衰历史;特别是曾经辉煌一时、雄伟壮丽的丹萨替寺早已灰飞烟灭,这些精美的造像显得弥足珍贵,成为我们了解和触摸西藏那段辉煌历史的最为真实可靠的实物依据。近些年来,丹萨替造像一直是国内外藏传佛像艺术圈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受行家青睐和藏家追捧的西藏造像艺术门类,中贸圣佳此次春拍的这尊14世纪普巴金刚既是丹萨替造像的代表之一。
普巴金刚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极具威力的本尊之一,宁玛派将其列为“修部八大法行”中的核心本尊,代表诸佛事业的集大成者。萨迦派则传承自莲花生大士,因与普巴金刚的特殊誓约,其法脉未中断并延续至今。两派均强调普巴金刚法门的殊胜性,认为修持此法可迅速成就佛果,尤其在除障和即身成佛的密乘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普巴金刚的宗教属性兼具密宗哲学深度与实用功能,既是象征空性智慧的究竟本尊,也是除障护法的威猛神灵。其教法贯通显密,融合多文化元素,成为藏传佛教密乘实践的重要载体。
此尊普巴金刚束高发髻,发丝盘束有致,佩戴骷髅宝冠,冠叶上镶嵌水滴形宝石,华丽精美,极有装饰性。宽额丰颐,脸型宽大,面部饱满,鼻梁高挺,三目圆瞪,杏仁状的大眼使得表情静穆而又慈悲,传递出强烈的宗教力量。双耳垂肩,佩戴花型耳珰。佩戴人头蔓,它们表情雕刻分明,整体穿插关系明显。六臂依次探出,主手臂拥着明妃持金刚镢,其余手臂分持金刚杵、法杖等法器。佛像制作之事,凡遇多臂形象者,手臂间的位置与角度在造型中极为重要,此处的六只手臂分为三层,错落有致,在身侧形成两道优雅的扇形,和谐巧妙,且每只手臂均粗壮有力,有韵律般的带给雕塑一种奋发向上的气势。主尊以左展姿站立,左腿屈,右腿笔直,肌肉线条起伏明显,给人以雄浑壮硕的美感。身后天衣,从肩头绕过垂落于身体两侧,宽阔的天衣、富有层次的褶皱,加深乐造像整体的生动性。主尊怀中明妃同样佩戴镶嵌宝石的骷髅冠,发冠边缘可见波浪状发丝,刻绘精细。五官刻画写实,面部表情丰富,姿态生动。主尊庄严沉静注视明妃的神情使得原本环抱的双身像毫无俗人想象,这是藏传佛教双身造像的最高境界,象征智慧与慈悲的双身本尊成为曼荼罗宇宙的中心;同时,明妃镶嵌的诸多宝石,以及流畅变化的人头蔓将双身像合围成一个不可分离、但又飘逸轻盈的整体,消弭了金属造像的沉寂,具有了双身像具有的生命活力。整像造形完美,比例精准,结构复杂,身躯肌肉感表现到位,璎珞佩戴繁复,工艺精湛,风范非凡,为古代藏传金铜造像中之精品。
无论从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特征来看,此像均表现了西藏丹萨替造像鲜明的风格特点,与现知的丹萨替造像特征完全一致:第一、丹萨替佛像大小规格一般在25-35厘米,本尊普巴金刚像高约26.5厘米,符合其造像规格;第二、就面相而言,此尊造像脸型宽大,面部饱满,尤其杏仁状大眼更是丹萨替造像典型的艺术表现方式,参考一尊2005年丹萨替寺遗址出土的14世纪不动明王像。
其面部及双眼的刻画与基本一致;第三、造像四肢粗壮浑厚,躯体饱满充实,四肢肥大厚实,整体气力充盈,充分表现了雄浑壮阔的艺术气韵,是丹萨替造像普遍的艺术表现;第四、造像身上多种组合的繁复装饰,这种装饰样式无疑是受到尼泊尔造像的影响,在丹萨替造像中普遍流行,如双层排列的人头蔓和虎皮裙的样式的就与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尊丹萨替寺上乐金刚像极为相似;
第五、此像装饰水晶、碧玺等各色宝石,品种繁多,遍布全身,且做圆形和水滴型切割,这是丹萨替造像的传统特色,如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丹萨替寺咕咕力巴像,镶嵌的宝石种类和切割方式都与本尊造像一致();
第六、此尊造像背后的弯曲的铜条,这是作为榫子,插在佛塔上之用,在多尊丹萨替寺造像上都有这样的榫子,如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丹萨替寺金刚度母像(图四)、西藏大昭寺的丹萨替寺天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