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25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球参拍热线
在影响西藏佛像艺术的外来艺术风格中,或者说在西方学者惯称的喜马拉雅艺术体系中,尼泊尔艺术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它以悠久的历史、绵延不断的艺术传承、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南亚和东南亚佛教艺术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历史上,尼泊尔艺术影响了周边广大的国家和地区,而对我国西藏地区的影响尤为明显和突出。尼泊尔艺术从公元7世纪开始影响我国西藏,12世纪后随着东印度帕拉王朝灭亡,尼泊尔艺术更成为影响我国西藏佛像艺术的主流风格。尼泊尔艺术对我国西藏佛教艺术影响的时间之长、程度之深、地域之广,是印巴次大陆其他艺术流派无法相比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断言,如果不了解尼泊尔艺术,那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法了解西藏佛教艺术的来龙去脉,亦无法认清西藏佛教艺术的整体面貌。此次北京中贸圣佳推出的这尊尼泊尔马拉风格释迦牟尼佛像,就是一尊无比重要的尼泊尔佛像艺术标本,对于了解元代西藏佛像艺术风格的来源,特别是元代西藏萨迦造像风格和内地宫廷造像风格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通称“佛成道相”。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面形圆润,额部高广,双眉上挑,双目低垂,鼻梁高隆,双唇抿起,五官刻画生动细致,充分展现了佛陀不同凡俗的庄严和寂静。造型挺拔,身躯壮硕,肌肉饱满。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身着僧裙,衣质薄透,衣纹简洁,仅于领口、袖口、小腿处以连珠线刻出衣边,沿用了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充分显露出躯体和肌肉的自然起伏与变化。衣缘刻画精美的稻粒纹,稻粒首尾相连,呈八字形分布,具有尼泊尔艺术的鲜明特点。双腿结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横于双膝,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莲座造型宽大,整体呈梯形,工艺繁复讲究。上下边缘均装饰一周细密的连珠纹,莲瓣颀长饱满,上下对称分布,并环绕莲座一周,劲健有力,美观齐整。莲座后部空出位置涂有红漆,为尼泊尔马拉造像常见的表现形式。整体造型端庄,躯体雄健,气韵生动,工艺精湛,体现了极高的雕刻艺术和铸造工艺水平。
此像猛然一看颇似元代西藏萨迦风格造像,但细审之下与萨迦造像明显有别。其整体造型端庄,结构匀称,躯体健硕,不像萨迦造像躯体浑圆,肌肉鼓胀夸张;头顶自然隆起,不像萨迦造像头部过分平整;面形圆润,不像萨迦造像宽大方正;眉眼口鼻分布,尤其是口鼻的分布相对集中,露出秀美与喜色,萨迦造像则中规中矩,显现大丈夫相气质;莲座及莲瓣的形制亦不同于萨迦造像。根据其整体和局部特征分析,可以明确判断它是一尊典型的尼泊尔马拉风格造像。
马拉造像是尼泊尔马拉王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佛像艺术风格,造像风格的名称即由王朝而来。在尼泊尔历史上,马拉造像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与马拉王朝兴衰一致,开始于13世纪初,一直延续至17世纪。其兴旺时期主要集中于13至15世纪,这一时期是马拉造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风格成熟并显露尼泊尔民族特色的重要时期。尼泊尔佛像艺术开始于公元1世纪,公元4世纪兴起的李查维王朝(4-12世纪)开创了尼泊尔佛像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漫长的李查维王朝统治时期,佛像艺术风格始终以刚劲为美,造像躯干筋瘦、肌肉紧实,躯体线条硬直,虽然整体造型端庄大方,结构匀称,但不免让人感觉生硬僵板。李查维王朝之后的马拉王朝造像则与之完全不同,开始追求肌肉的表现,追求躯体与肌体的灵动和装饰的华美,佛像造型完美,躯体圆实,肌肉饱满,装饰繁缛,明显地在李查维造像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了人间情味,使造像变得生动形象,更加符合现实人体的特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像就充分展现了尼泊尔马拉造像的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