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成交真高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结果在这里
坤皋遗韵,印学新章
鞠履厚与《坤皋铁笔》的篆刻艺术探赜
引言:云间遗韵与乾嘉气象
鞠履厚(1723-1784),字坤皋,号一草主人,清代乾嘉时期云间印派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师从云间印学巨擘王睿章,深得精髓。鞠履厚的艺术生涯横跨乾隆盛世至嘉庆初年,这一时期正值金石学勃兴、篆刻艺术从“匠作”向“文人学术”转型的关键阶段。他以“复古出新”为旨归,将秦汉古玺的浑朴气象与明代流派印的文人意趣熔于一炉,更以《坤皋铁笔》印谱的编纂,构建起清代印学史上首个融创作、考据、教育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晚清印学家魏锡曾评其“承三桥之余烈,开浙派之先声”,足见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一、鞠履厚的篆史坐标:从云间文脉到浙派先声
1. 云间印学的学术化转型
清代松江篆刻承袭明末顾从德、顾湘家族“小石山房”一脉的考据传统,至乾嘉时期形成以王睿章、鞠履厚为核心的“云间印派”。鞠履厚早年随王睿章研习《顾氏集古印谱》,并参与校勘《小石山房印苑》,这一经历使其深谙“印宗秦汉”的真谛。他突破明代文人印“以刀拟笔”的局限,提出“印从书出,书印同源”的理论主张,强调篆刻应以文字学为根基,刀法需体现篆书笔意。其印作如“笔砚精良人生一乐”,篆法取法汉碑篆额,线条浑厚如锥画沙,与何震“猛利”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以学术滋养艺术”的独特气质。
2. 浙派刀法的示范者
鞠履厚对清代篆刻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其刀法实践对浙派形成的宣传作用。浙派篆刻自丁敬始,但早期西泠四家并未大体量地出版篆刻相关专著,反而鞠履厚在《坤皋铁笔》中,相当多篆刻作品使用的浙派切刀法,这种面貌也就随着《坤皋铁笔》的传播而传播开来。
3. 印学理论的系统构建
相较于文彭、何震等明代印人的经验式传承,鞠履厚首次将篆刻提升为系统化学科。其《印文考略》,从文字源流、章法构成、刀法技巧、印材鉴选等维度建立理论框架,尤以“章法十八式”(如疏密相生、虚实呼应、对角平衡)最具开创性。这些理论后被后之篆刻学习者熟知,成为印人必知常识。程瑶田在《通艺录》中盛赞:“坤皋之论印,犹戴东原之考据,皆能以小见大,由技入道。”
二、《坤皋铁笔》的编纂旨趣与艺术价值
1. 体例创新:创作、考据与教育的三位一体
乾隆三十八年(1773),鞠履厚倾二十年心力辑成《坤皋铁笔》六卷,全谱收印三百二十八方,分“格言警句”“诗词摘录”“名章斋号”三类,每印皆附篆法解析、章法图解及创作心得,开创了“印谱+教科书”的编纂新模式。如卷四“虚实相生章法十八式”,以“读书养气”印为例,图解中标注“读”“养”二字密处作“井”字格分割,“书”“气”疏处以“回”字框留白,直观展现疏密对比原则。这种将抽象理论图像化的尝试,较明代《学山堂印谱》更显学术深度。
2. 格言印的体系化创作
《坤皋铁笔》最具特色者,当属对格言印的专题探索。鞠履厚从《论语》《庄子》《菜根谭》等典籍中撷取警句,以篆刻语言进行“二次创作”。如“为善而急人知,即种恶根”白文印,取法汉铸印式,通过笔画粗细变化强化“善”“恶”二字的视觉对立,边栏残破处暗合“恶根”之喻。此类创作已超越明代张灏“集句为印”的范畴,呈现出“以形载道”的哲学思考。晚清魏锡曾评:“坤皋格言印,如先秦诸子刻石,文质相生,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