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标准费用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清乾隆
仿汝天圆地方葫芦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1cm.High
RMB: 1,800,000-2,800,000
此种葫芦瓶原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帝道装像》就表现了雍正帝身穿道教服装与道士交谈的情景,雍正皇帝微向后仰悠闲地坐在地上,一个葫芦瓶放于其身边。另有清宫廷画家绘《美人图鉴古》,画中美人坐于多宝阁前,座前案上即有一件上圆下方葫芦瓶。由此可见颜色釉天圆地方葫芦瓶是清代皇室闲暇观赏及营造悟道参禅的静谧氛围的绝佳装饰器。
此件葫芦瓶上腹部椭圆形,自束腰向下腹部自然过渡,变化为方形,造型独特。上圆下方的造型始,体现了道教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同时展示出帝王心中蕴藏着天地融合之大观。雍乾两朝沿用此一独特形制,作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惟流传至今数量稀少,所见仅只数件,极为难得。全器通体施仿汝釉,其色青中微泛粉白,如雨过之后晴朗的碧空,釉色空灵,质地腴润,凝泽失透。釉面布满鱼子纹开片,细如蝉翼,应为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载两种仿汝釉中的“仿铜骨鱼子纹汝釉”。瓶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青花发色偏蓝,为仿汝釉器青花款识之典型特征。
本器造型独特,成型难度较大,成品率低,故惟传至今数量稀少,所见仅数件,极为难得。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清雍正粉青釉天圆地方葫芦瓶,相较本品尺寸更小,南京博物院藏,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91。可供参考。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折枝瑞果纹大宫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4cm.Diam;16.5cm.High
RMB: 1,800,000-2,800,000
著录:
1、《徐氏艺术馆》,香港,1991年,图127;
2、《徐氏艺术馆•陶瓷篇Ⅳ•清代》,香港,1995年,图36;3、《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Ⅱ),353页,图1804
此式粉青大碗为雍正一朝首创,乾隆早期御窑与雍正一脉相承,除款识有别外,余皆极为接近。此碗造型巨硕恢弘,深弧壁,撇口,圈足。器内无纹,外壁模印石榴、寿桃、佛手三多瑞果和荷花、牡丹、莲花等各式折枝花卉,间缀祥云,其花饰疏朗有致,布局之妙,独见匠心。纹饰精湛细致,富具立体感,所见花果风枝袅娜,惟妙惟肖。极具立体感,通体所施粉青一色,釉面匀净,光润莹洁,触手如玉,细腻光滑,釉色青幽静穆,娇嫩鲜活,温润厚腴,秀美天成,如一汪秋水,悦目喜人。圈足碹修圆润,胎质坚致细腻,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整器秀巧独特,线条优美,隽秀娴雅,精致的纹饰与温润似玉的粉青釉浑然一体,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烧瓷技艺,将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为乾隆时期精品。
本品之粉青釉色,最为接近南宋龙泉窑之「粉青」上乘釉料,故本品摹古之作具双重意义,清代颜色釉继承了宋代,单色釉高洁至清,当时粉青釉器以官窑烧造为主,所成之器皆精致隽美,世所罕见。此种釉色为仿宋器烧成,宋釉有两种色泽,一为米色,一为粉青色,《陶成纪事碑记》中载:“仿米色宋釉系从景德镇东二十里,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砾,因仿其色泽款式。粉青色宋釉,其款式色泽同米色宋釉,一处觅得。”拍品即为上述记载的仿宋粉青釉者。
拍品最早为徐展堂静观堂收藏,并著录于《徐氏艺术馆》、《徐氏艺术馆陶瓷篇Ⅳ•清代》。1996年由香港佳士得举槌,此后被Eskenazi收入麾下,后又传至玫茵堂,并录于《玫茵堂中国陶瓷》中,直至2012年香港苏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四”专场拍出,此后又为张宗宪所藏至今。拍品来源清晰,皆为名家递藏,足可见其珍。
lot 931
清乾隆
粉青釉如意耳瓜棱蒜头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9.5cm.High
RMB: 1,200,000-2,000,000
本品为乾隆时期承袭战国青铜古韵,融宋明瓷艺菁华。其形制之奇、釉色之纯美、工艺之精微,皆彰显制瓷技艺的巅峰境界,堪称乾隆朝单色釉器中“大巧若拙”的典范之作。因口部呈蒜头形而得名,取意秦汉青铜遗风:口沿作 蒜头状,饱满圆融如含苞玉兰;颈部纤细修长,两侧贴塑仿古如意耳,耳廓线条似流云舒卷,刚柔并济中暗藏祥瑞;腹部匠心独运,以八瓣瓜棱式打破传统圆腹之规,起伏如波光潋滟,既延续宋代瓜棱瓶的清雅气韵,又赋予器物独特的律动之美;胫部顺势内敛,底承浅圈足,足端露胎处施褐釉摹古,仿宋代官窑“铁足”遗韵,古意盎然。整器造型集三代青铜之庄重、宋瓷之隽秀、明清宫廷之华贵于一体,方圆曲直皆暗合黄金比例,堪称“道器合一”的哲学化表达。
釉色为此瓶灵魂所在。通体所施青釉,乃乾隆朝单色釉中至为珍罕的品种;釉质莹润若堆脂,迎光视之,颈部釉薄处微露胎骨,似水墨渲染般勾勒出器物筋骨;瓜棱凸起处釉层凝厚,积釉如翡翠凝露;如意耳部釉色浅淡,与器身形成微妙的光影对话。此等釉色成就,需精准把控窑温、釉料流动性与胎体吸釉率的平衡,稍有偏差则色浊韵失,成品百中难存其一。
纵观乾隆一朝,蒜头瓶式样虽繁,然本品独以“双绝”冠绝群伦:一绝在其形制之奇——将青铜蒜头口、仿玉如意耳、宋式瓜棱腹三大元素熔铸一器,且接胎无痕、线条流畅,成型难度远超寻常圆器;二绝在其美学之妙——以繁复造型配纯一釉色,化“错彩镂金”为“芙蓉出水”,于含蓄中暗显帝王堂皇之气。此种“以简驭繁”的造器理念,恰是乾隆官窑突破程式、追求文人意趣的珍贵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