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费用是多少拍卖流程
清顺治
御制天主堂碑记
清拓本
1轴
84.5×22.8 cm
题签:□□堂碑记有铭
是拓附集美博物馆标签。
是碑清顺治十四年(1657)立,顺治帝御制碑文,满汉双语,褒扬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事神尽虔,事君尽职”。
宣武门天主堂,俗称南堂,是北京最早的天主教教堂之一,且是全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南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为神宗皇帝批给来华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在此居住,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将其改建为天主教堂。清顺治九年(1652)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重建南堂。
清乾隆
御制碑回疆三十韵、喇嘛说两种
清中期拓本
1卷
899×33.5 cm
题签:
1、回疆三十韵/喇嘛说墨刻。一卷。(盒盖外)
2、昭和廿一年五月吉辰,敬泉题。钤印:禅定□(盒盖内)
3、回疆三十韵/喇嘛说墨刻各一分赐。(卷轴)
是拓包含:
1、乾隆御制诗《回疆三十韵》,引首镌“观成纪寓”,末镌“乾隆辛亥(1791)仲夏御笔”。
《回疆三十韵》记述乾隆皇帝收复西域后,新疆诸城自然、人文地理概况,建制管理之法,感叹“三十年安康,方敢言成事。敬以告后人,慎勿生奢志”。
2、乾隆御笔《喇嘛说》,引首镌“从俗布公”,末镌“乾隆壬子(1792)孟冬御笔”。
《喇嘛说》是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制定金奔巴制度亲笔书写,总结了清王朝对待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历史经验和政策,成为清政府处理藏传佛教事务的基本纲领。
Lot 4796
清 于敏中书
萨尔浒之战书事碑
清中期拓本
1册22开
17.2×32 cm
是拓末镌“惟是鸿文副在秘阁,海内无由悉睹,臣不自揣量,辄盥录一通,刻诸贞珉,昭示无极,而臣区区钦服微忱亦藉以书写万一云。乾隆四十一年岁在丙申仲春月吉(中略)臣于敏中拜手稽首敬书恭跋”。绫质裱边,亮墨精拓。老装旧貌,内容完整。
萨尔浒之战书事碑,系乾隆皇帝追述其祖努尔哈赤与明朝在辽东战绩之功德碑。乾隆四十一年(1776)立于辽宁抚顺萨尔浒山坡,首题“己未岁我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碑文为清高宗据《清实录》所撰,满汉碑文六千余字,碑阳汉文,碑阴满文。现存沈阳故宫博物院。萨尔浒之战发生在后金天命四年(1619),为明清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Lot 4794
清御制三希堂法帖 三十二卷
清拓本
4箱32册
17.5×30 cm
题签:三希堂法帖。万钜響藏。钤印:万钜響章
是帖品相极佳,每册前后木夹板,品相皆佳。每册又有虎皮宣墨笔所书各册目录,粘贴于每册侧方,以便取阅。32册拓本收贮于4大木箱之内,箱盖刻字填漆,箱内木质隔架完好,金属锁孔、金属提把均品相上乘,系品相十分难得之清代内府佳拓。
卷首乾隆御制序及监刻诸臣衔名
是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系乾隆皇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亦称《三希堂法帖》。今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