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圖錄制作發布公告
世上最珍罕的私人收藏乾隆御制之一
传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著名宫廷画家金廷标合绘
沉寂近百年后再度现世 今年五月首登拍场
神蕊天威:乾隆御制《青羊图》巨构
清乾隆帝诏旨御制、着名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1688-1766年)与宫廷画师金廷标(1767年卒)合绘之巨幅《青羊图》,历经百年秘藏,将于今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旗舰艺廊首度亮相展出。
此幅宫廷巨构《青羊图》,高逾两米,画成于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间(1759-1760年),原与《火鸡图》成组,乃紫禁城画舫斋内之贴落画。二十五年(1760年)秋,乾隆皇帝特为此图御制《青羊诗》,由于敏中(1714-1779年)敬书画上。诗中乾隆帝借灵巧青羊最终的归顺,比喻边疆政策的成功,强调帝国鼎盛、皇权天威。
清乾隆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759-1760年)
郎世宁、金廷标合绘《青羊图》
设色绢本立轴
217.6 x 191.8 公分
估价60,000,000 - 150,000,000 港元
题识:臣金廷标恭画
钤印:廷标
题跋:青羊善缘壁,四蹄利如镊,踯躅㠝岏间,虎狼不能蹑,一朝失所据,生捕被虞猎,神蕊岂跳踉,喙息惟伏帖,何必贪肥腯,爰命育蹇苶,谁辨梓树化,谩拟成都接,随围霍集斯,惊观笑冁颊。
御制青羊诗。臣于敏中奉勅敬书。
来源
郭葆昌(1867-1942年)收藏,约1920年代末
美国古董商 Douglas Burgeron 收藏
中国陶瓷公司,纽约,1990年代
南美私人珍藏,1990年代至今
出版
《湖社月刊》,北京,1930年6月1日,第31册,页8,图载于封面
中国陶瓷公司,《A Dealer’s Record 1985-2000》,纽约,2000年,页39-41
聂崇正,〈郎世宁、金廷标合画的《火鸡图》〉,《紫禁城》,北京,2017年,第265期,页79
聂崇正,《郎世宁的绘画艺术》,北京,2017年,页96-97,图45
神蕊天威:郎世宁御制《青羊图》巨构|展览5月1-7日|拍卖5月7日
皇权天授
乾隆皇帝诏旨御制《青羊图》并诗,以丹青笔墨借物隐喻,宣示治国之道。画中所绘二只青羊,是中国西北山林中罕见的斑羚,他们姿态亭匀秀逸,寓意深厚。乾隆藉物抒怀,展现大清帝国的和谐兴盛以及他刚柔并济的边疆政策。
《青羊图》乾隆御制诗 于敏中题
乾隆帝通过赞美青羊之秀美、灵动、坚韧,喻示皇权定鼎,受命于天。青羊盘踞于西域崇山峻岭,足迹所至,虎狼难追。青羊野性难驯,性非软弱,却对帝国之文明开化必然折服。乾隆以青羊象征边疆,也隐喻新疆回部各派首领,尔等皆须归顺浩荡皇威,如若背离皇帝「怀柔远人」的善意,便注定成为囚笼中的困兽。青羊在狩猎中展现的精神与生命力,恰恰映射了大清帝国驯服西域的过程。乾隆帝藉此诗画,寓意皇威之下,边疆巩固,彰显他的十全武功。他藉驯服自然的意象,宣示天子对这个「和谐帝国」的主权。西陲之地,这个以其野蛮强悍、桀骜不驯而着称的地区,必须由尊儒皇权来教化。
青羊善缘壁,四蹄利如镊。
踯躅巑岏间,虎狼不能蹑。
这种澎湃生命力,同时暗喻边疆准部及回部的反抗力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乾隆帝以《青羊诗》和《青羊图》,将青羊的围猎隐喻成对大小和卓首领叛乱的围剿。他在诗中借梓树——这种生于陇西,然而在《诗经》中又象征故土的嘉木,隐喻自己将文明开化向西退进的笃念。当乾隆提及霍集斯——这位归顺清廷并帮助乾隆平定准格尔及大小和卓之乱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乌什贵族时,历史的褶皱进一步展开。霍集斯目睹狩猎的场景,见证皇权如何重塑自然与文明的边界。青羊的屈服与这位中亚领袖的归降,共同书写了帝国扩张的历史:一场胜利、和谐与天命交融的史诗。乾隆将青羊的高贵与其最终臣服,诠释为皇权天威的彰显,乃师出正义,承顺天命——征服不再是粗暴的支配,而是守护边疆的使命,是将秩序、和平与启蒙赋予蛮荒之地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