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精品推荐收费项目咨询
明晚期 竹雕刘海戏金蟾
H 13.3 cm
来源:鸿禧美术馆旧藏。
出版:湖北省美术馆编,《物我观照——鸿禧美术馆藏雅趣品录》,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图75。
此以竹根为材,以圆雕技法雕刻刘海形象。刘海袒胸盘膝,左肩衣袂滑落,坦腹露脐,笑靥盈腮若春风拂面,右足屈起,左腿垂放,膝上一蟾攀附,三足紧攫衣褶。衣纹垂拂处褶皱疏朗,肚腹圆融现刀劈斧削之劲。竹根斑节巧化纹路,尤见嘉定派“因势象形”之哲思。
《列仙全传》载五代道士刘海蟾,道号海蟾子,尝以钱串戏三足金蟾,收其野性。金蟾乃月宫灵物,口衔宝钱,寓聚财纳福之兆。明清以降,遂成“青蚨招财”“蟾宫折桂”双关祥瑞,文人案头多置此像,取“撒金钱济众生”之道趣。此作纤毫毕现,案头供之,可瞻俗世欢愉,可悟道禅机锋。
Lot 2098
清中期竹雕持杖仙翁像
H 21.5 cm
来源:鸿禧美术馆旧藏。
参阅:赵胜土主编,《疁城仙工——明清嘉定竹刻特展》,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第46页。
此件以圆雕之技循竹根虬曲之势,化天然斑节为仙家瑞气。南极仙翁广额垂耳,须髯垂胸若银丝拂云,左手执虬枝杖,右手持如意斜倚肩头,袍袖垂云处褶皱疏朗。身侧童子颔首捧桃,桃实丰硕。二像眉眼含春,笑意盈腮,纤毫入微而气韵浑成。此作桃寓千岁之寿,如意兆万事之吉,童子献瑞更添“子孙奉寿”之寓,文人案头供奉,可瞻仰祈祥,可卧游丹丘。
Lot 2127
明 竹雕羲之爱鹅图笔筒
12×11.3×15.2 cm
此笔筒细密竹质,呈圆筒状,口底微撇,下承三矮足,造型简洁。外壁通景雕刻施浮雕、透雕、阴刻诸法。画面庭院虬松苍翠,岩壑姿奇,雕栏玉砌,白鹅戏水,山石掩映,以屏风、松树分隔画面。屏风前高士端坐,宽袍垂袖,若有所思,临几赏古,案陈香炉、砚台、羽扇,屏后小童持扇煮,古琴、炉瓶盒、古籍在侧,小童拱手侍奉。环转笔筒,整器画意当是以东晋书圣王羲之爱鹅典故为本,通过竹材天然肌理与竹人匠心仙工,将文人雅趣浓缩在庭院林泉之间,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生活,同时抒发他们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希图超凡遁世的自我映照。雕工精湛,运刀刚劲犀利,磨砻圆熟,构图繁而不乱,包浆莹润,端庄典雅,饶有意趣。
以高士为题,将高逸之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庭院林泉之间,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生活,同时抒发他们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希图超凡遁世的自我映照。整器雕工精湛,运刀刚劲犀利,磨砻圆熟,构图繁而不乱,包浆莹润,端庄典雅,饶有意趣。
Lot 2128
清早期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
D 12.3 cm,H 15 cm
此笔筒色若黛紫,包浆莹润。通壁以深浮雕作山石嶙峋之基,斧劈皴法沉雄遒劲,尽显巉岩苍古。并雕竹林扶疏其后,竹节劲挺,枝叶交错。七贤分置其间:左壁二叟对弈楸枰,举棋凝神审局,旁观者俯身,眉间隐现妙悟;右厢文士捻管欲书,与旁者相顾论道;另有煮茶者挥扇伺炉,茶烟袅袅处,一者捧盘回眸,更见高士攀竹远眺,恍闻林籁。人物均须眉轩朗,神态各异,刀笔交融处栩栩如生。
竹林七贤者,乃魏晋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常聚竹林酣饮清谈,以诗酒琴书寄傲俗尘,后世奉为文人精神图腾。此器化典于竹,以嘉定派刻竹秘法,融山水画理、人物造像于一器。其布局疏密映带,刀法刚柔并济,尤以竹林气象萧疏、七贤风神散淡为绝。如此能于方寸间纳林泉高致、展魏晋风骨者,当列文房清供上品。
Lot 2126
清早期竹根雕松树纹水盂
7.7×5.8×4.5 cm
来源:日本前首相细川家族旧藏
出版:细川护贞著,《一得禄》,日本中央公论社,1982年,图47。
参阅:上海博物馆编,《竹镂文心——竹刻珍品特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第107页。
此水盂斫竹根为器,取天然虬曲之势,化朽为奇,成碧云覆松之景。色如蒸栗,包浆凝若琥珀,触手生温。周身雕古松蟠结,松针攒簇若翠云垂幕,枝干虬曲似螭龙盘踞,恍见万壑松涛之境。一汲清泉,则波光漾松影,尽得“石髓暗通泉眼活”之趣。
其工之精,首在因材施艺:松鳞密处用“叠刀”显肌理,刀痕藏露皆合画理。更兼竹根纤维天然盘错,与雕痕交融,自成“木理即画理”之妙。竹根制器,贵在巧思,此作以刀代笔,咫尺间现劲松,非胸有丘壑者不能为。
此盂递藏有序,品相完璧,松枝纹饰暗合“君子比德”之思,实为案头林泉。如此逸品,当视若拱璧。
Lot 2129
清早期竹雕松溪浴马图笔筒
H 15 cm
此香筒取老竹为材,黛紫深沉,包浆莹润。筒身以浅浮雕与高浮雕兼施,构图疏密有致,意境深远,俨然一幅松荫牧马图卷。
画面虬松盘空,枝干皴擦如龙鳞,松针簇簇若碧云垂天。松下溪流潺湲,数马或饮或涉,姿态各异:一马俯首畅饮,马夫持盆侍立;一马涉水而行,牵者挽辔徐行;另有二马憩于岸石,马夫踞坐凝思。人物衣纹简练,马匹肌理分明,水波粼粼可辨。尤妙在竹木瘿节,巧作山石纹理,天然之趣与人工之巧相得益彰。
此作刀法得嘉定派之妙:松针以尖刀剔地,细若毫发,深浅浮雕交替处,层次宛然,光影浮动。清初竹雕承晚明余绪,如此精工之作,非名手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