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率高2025

名称: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率高2025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691020

更新时间:2025-05-14

发布者IP:203.168.26.83

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率高2025

  姚石倩为齐白石在20世纪初收入门下的重要弟子之一。他深受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影响,尤其擅长篆刻,作品风格豪放,齐白石曾为姚石倩的《石倩印草》题写扉页,并评价其刻印“深得余心”,可见对其艺术的认可。

  姚石倩与齐白石保持密切往来,直至齐翁晚年。北京画院藏有1919-1950年间齐白石致弟子姚石倩的总计41封书信。写作时间横跨白石翁57岁至90岁之间,这正涵盖了这位“砚田老农”逐步由寂寂无闻迈向名满天下的人生历程,鲜活记录了白石翁身处纷繁复杂的世情世相中,于师生通信间所展现出的隐秘多变的内心世界、复杂性格与日常生活真貌。这是迄今所知传世最多,且最为系统连贯的齐白石书信手稿之一。

  1920年后,回到四川的姚石倩曾一度与齐白石中断了联系。后他出任国军第二十八军秘书、四川北川县知事等职。至1929年年初,两人恢复往来通信。在此后整个30年代,姚石倩长期住在国军军长、国民政府财政部四川盐运使王缵绪的重庆公馆之中,为其所购藏的书画篆刻整理编目。他一直在齐白石与王缵绪之间,扮演两人书画交易酬应的中间人角色。

  这一时期师生之间的往来信件被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他还协助齐白石处理一些艺术事务,如代收门生、传递信件等。齐白石晚年亦常写信给姚石倩,提及艺术创作与生活琐事,信件现仍保存于部分文献中,可见二人惺惺相惜,终身情好。

  白石老人缘情寄物,笔下松鹰图有英雄独立、气宇轩昂之势。他常以鹰赠知己和达官贵人,向为藏家所重。此番姚石倩由京城回成都,先是拜会住在什刹海的白石师翁。九十五岁的老人,依依送别爱徒,将自存之《松鹰图》郑重相送。挺立于松枝上的雄鹰,毛羽蓬勃,体现着一种刚健有力之美。松本身具有一种挺拔不凋、不懼风雨的品质。鹰又是猛禽,显示力量之美,比喻英雄、勇敢和高瞻远瞩,是对于受画人的至高褒奖。以粗笔淡墨画松干,转折有致。又以重墨画羽毛、目睛、鹰爪,笔墨厚重清晰,强健有力,层次分明,点睛之笔在于鹰的眼神,回头之际,精神矍铄,挺拔坚贞,是白石老而弥坚,晚年气质的典型的风貌。

  齐白石 1864-1957

  致邵可侣伉俪荷花鸳鸯

  镜心 设色纸本

  己卯(1939年)作

  97×33.8 cm. 约3.0平尺

  RMB: 1,200,000-2,200,000

  题识:邵可侣先生、黄淑懿女士佳期。己卯,白石。

  钤印:木人

  上款:“邵可侣先生、黄淑懿女士”即雅克·邵可侣与黄淑懿伉俪。

  雅克·邵可侣(Jacques Reclus)(1894-1984),法国巴黎人,祖父是巴黎公社社员、法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地理学家伊利赛·邵可侣,曾在巴黎家中接待过列宁、克鲁泡特金等人。雅克·邵可侣1917为《林中空地》,1914-1916为《工会斗争》撰写文章,1920年1月开始成为《新时代》的代理人,同时与皮埃罗博士的刊物《更远》与《无政府主义日报》合作。1928年5月来到中国,1930年到昆明在中法大学执教,1945-1952年回北平,在北平中法大学执教,著名法语专家、翻译家叶汝涟为其弟子。邵可侣长期从事创作和翻译,著有《太平天国运动》(1972),并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浮生六记》和《九命奇冤》,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1984年他的生命的终结。另,徐悲鸿任中央大学教授时与邵可侣是邻居,徐因邵可侣是外国人,两人多有交往,徐悲鸿曾为邵可侣作素描肖像。

  黄淑懿是燕京大学的陶艺师,专门制作精美陶艺品,教授陶艺课。妹妹黄淑清,中法大学毕业,妹夫是著名化学家孙承谔;三姐黄湘翘夫何浩若,是闻一多、罗隆基同级同学;四姐黄淑慎夫萨本栋是著名物理学家,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

  出版:《南黄北齐——黄宾虹·齐白石书画选》,第238-23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说明:

  1.雅克·邵可侣与黄淑懿于1939年结为夫妻,吴宓与朱经农夫人杨静珊为介绍人,西南联合大学校长梅贻琦担任证婚人。婚礼上,齐白石托梅贻琦转交他祝贺二人喜结连理的画作《荷花鸳鸯图》,亦即此幅。

  2.1933年1月2日,著名学者盛成与齐白石的女弟子郑坚在北平结婚。主婚人是盛成的老师李证刚,证婚人则是齐白石。这场婚礼非常低调,出席的人也很少,只有18人,除了亲属外,来宾屈指可数。婚礼当天众人留下了合影照片,照片居中两位便是盛成、郑坚伉俪,二人后面长者是齐白石,合影最远处最显眼的外国面孔即是盛成北大的同事兼好友邵可侣。以此张照片推断,齐白石与邵可侣或许就是在盛、郑的婚礼上初次相识。

  齐白石笔端的鸳鸯,多是伴着荷花的。红花墨叶,天真烂漫。那里的寓意是:一对佳偶,和和美美,相怜得莲,相偶得藕。1925年同门师兄杨度的长子杨公庶大婚,作为长辈的齐白石就曾以一幅《荷花鸳鸯》相赠。那幅图里的荷花,并蒂而生,绚烂至极。鸳鸯,成双成对,双宿双栖。画面,安然而美好。幸福气息,扑面而来。1939年,法国友人邵可侣新婚时,老人家依旧是展纸画来《荷花鸳鸯》。嘉礼既成,良缘已缔。齐白石在画里,期愿的是新人们情敦鹣鲽,百年好合。

  齐白石是喜欢荷花与鸳鸯,这对组合的。尤其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这种喜欢愈是深刻。晚年的齐白石,曾夫子自道:“老人心肠,不厌荷香;最怕牛羊,最喜鸳鸯。”一声“不厌”与“最喜”,直白,坚定,感情迸出。他的荷花与别人不同,并蒂之花,肥厚之叶,线条自然厚实,不轻佻,不浮华,透着大自然的清气和顽强的生命力,总之,写真者有之,张神者有之,全是自家的面目。

  此画上款人邵可侣、黄淑懿,即雅克·邵可侣(Jacques Reclus,1894-1984),法国人,1894年2月3日出生于巴黎,祖父是巴黎公社社员、法国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地理学家伊利赛·邵可侣,曾在巴黎家中接待过列宁、克鲁泡特金等人。受其家人影响,邵可侣很早加入无政府运动,1914-1916为《工会斗争》(后改为《斗争》,1917为《林中空地》,撰写文章,1920年1月开始,成为《新时代》的代理人,同时与皮埃罗博士的刊物《更远》与《无政府主义日报》合作。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邵可侣来中国,长期在高校教授法文。1930年代曾任教南京中央大学,与徐悲鸿为对门邻居,往来频仍,1932年邵可侣编辑出版《近代法国文选》,即由徐悲鸿题名,蔡元培和谢寿康作序。后北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校,抗战时期曾随校迁昆明。1952年回法国。

  正是在1939年,邵可侣和他的学生黄淑懿在昆明结婚,西南联合大学校长梅贻琦担任证婚人。黄淑懿是燕京大学的陶艺师,专门制作精美陶艺品,教授陶艺课。妹妹黄淑清,中法大学毕业,妹夫是著名化学家孙承谔;三姐(黄湘翘)夫何浩若,是闻一多、罗隆基同级同学;四姐(黄淑慎)夫萨本栋是著名物理学家,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这显然是一个颇有学养的家庭。

  据邵可侣女儿孙立先介绍,本幅画作乃是齐白石托梅贻琦校长转交给邵可侣的,后又曾画有多幅上款题“邵可侣”的画作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