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如此简单2025

名称: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如此简单2025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3.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690985

更新时间:2025-05-14

发布者IP:14.26.161.236

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如此简单2025

  齐白石 1864-1957

  致叶浅予松鹰

  立轴 设色纸本

  136×33.5 cm. 约4.1平尺

  RMB: 1,800,000-3,800,000

  题识:浅予画友正。八十九白石。

  钤印:白石翁、寄萍堂

  叶浅予(1907-1995)题签条 齐白石松鹰。叶浅予藏。 钤印:浅予珍藏

  上款:“浅予画友”即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庐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后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从事国画教育,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国画创作。擅人物、花鸟、插图、速写等。曾为茅盾小说《子夜》、老舍剧本《茶馆》等书插图,出版个人画集多种。创作长篇漫画《王先生》《小陈留京外史》、组画《天堂记》等,著有《画馀记画》和《十年恶梦录》。

  出版:

  1.《叶浅予藏画集》,图编4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图编89,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来源:中国嘉德1999春季拍卖会,第266号拍品。

  说明:叶浅予小齐白石43岁,据王森然《近现代名家评传·齐璜先生评传》中记载:“乙亥夏,叶浅予偕梁白波女士来平,至舍下,见先生(齐白石)赠余《拜石图》甚喜,强邀余共访之,先生一见如故,尽生平之欢,浅予为先生在葡萄架下摄影,并参观先生作画,先生赠浅予松鹰一幅,赠白波虾一幅,以作纪念” ,以此可知叶齐初识于1935年。1947年叶浅予来到北平,与齐白石共事于北平艺专。1947年2月,齐白石与叶浅予曾应徐悲鸿之邀捐助裱画工刘金涛。齐、叶订交后,叶浅予曾多次至跨车胡同15号看望齐白石。叶浅予十分敬仰齐白石,曾于1952年作《齐白石像》,并撰《齐白石的画》(1957年)、《齐白石艺术的人民性》(1958年)、《谈谈齐白石的画》(1959年)、《齐白石衰年变法》(1982年)等多篇文章。齐白石去世后,文化部和中国美协为其举办的《齐白石遗作展览会》中,叶浅予珍藏的白石老人作品有3件入选。

  这幅《松鹰图》乃白石老人赠与画友叶浅予的,写有浅予上款,署八十九岁。由于白石翁的“瞒天过海”,本幅当时创作于1949年。

  1947年秋,叶浅予从美国办画展归来,应徐悲鸿的邀请赴北平艺专执教,而在1946年,也是在徐悲鸿的邀请下,齐白石早已在北平艺专担任名誉教授。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齐白石与叶浅予一起出席大会,并且分别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和理事。不久全国美协在中山公园召开成立大会,两人也是一同出席会议,叶浅予还当选了副主席。两人的接触往在在此时增多,齐白石以象征儒雅的松鹰图赠叶浅予。浅予获赠后极为珍视,装裱并自署签条,钤“浅予珍藏”印。

  由于《松鹰图》乃是送给画友及同行的,白石翁绘画时自然不怠慢,不惜使出全部的本领与功夫。齐白石画的鹰,目光炯炯,是英雄高立,君子风度。鹰的形象,付诸纸绢,形象上有对林良、八大的参照,内涵对英明领导的呼唤,也有振奋民族精神之意。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文艺工作更是暂新的开始。白石翁或是寄望于叶浅予的,希望一切再次欣欣向荣起来。

  他画的松树,都是马尾松,雄伟高大。白石家乡的这种马尾松,其曾在房前屋后遍植,观察入微。老人《画松》诗曰:“衡岳亦有此松,已经七朝风烟。何以不使我归,闲听祝融流泉。”“祝融”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他在北京想的却是衡湘家乡的松树。齐佛来回忆说:“余霞峰的周围,遍栽松树,绿荫拂夏,一片涛声。”乡思正是贯穿齐白石晚年绘画创作的主要精神内涵。画幅“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雄强的笔触勾勒出苍劲的松树,倒长的枝干又生出挺立而上的松针,寄托着白石老人老当益壮的豪迈心情。

  老人画鹰特别拿手。鹰嘴、爪是最难画的,但他能将嘴长有钩、特别坚硬,爪强健而锐利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鹰眼也难画,要画出鹰眼的特别敏感和敏锐。画羽毛翅膀也与一般鸟类不同。画翅膀尖端和尾巴要中锋干笔,要苍劲有力,画羽毛也要有力并且还要把硬毛有光泽的质感画出来。一般人画鹰,难画它的雄健,只画得轻飘飘,毫无力量。老人为了表现鹰的雄健力量,把鹰胸腹灰白色用焦墨画出,表现了重量,精神自然不同。

  (节选自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齐白石 1864-1957

  致姚石倩松鹰

  立轴 水墨纸本

  89.5×50 cm. 约4.0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题识:

  (一)石倩弟由北京回成都送别。九十五岁白石。

  (二)白石老人自存自稿。

  钤印:白石、九九翁

  上款:“石倩弟”即姚石倩(1877-1962年)安徽桐城人,字宜孔,号渴斋、砚田老牛、汉双洗室、五百泉富翁。早年在军旅界供职,曾担任国民党第二十八军秘书、北川县知事。1917年姚石倩在北平拜入齐白石门下,学习书法、篆刻,其后一度中断。1929年通过胡南湖的联系,师生二人恢复交往,继而又从白石老人学习画艺。1939年姚石倩在成都玉龙街172号创设复旦金石书画社,与徐悲鸿、张大千、赵少昂、谢稚柳、董寿平等人研习金石书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弟子有陈子庄、罗通新等。

  出版:《艺海沉沟——五省文物商店藏品图录选》,第128页,1991年版。

  说明:

  1.文物商店旧藏,包首见文物商店旧签。

  2.1933年5月白石老人在《姚石倩印集》序言中自称:“门人姚石倩丁巳始从予游”,以此可知姚石倩在1917年拜入白石门下。在这之后的两年中,姚石倩的名字频繁出现在齐白石日记或诗集里。1920年6月15日白石老人得“石倩书”后,师徒二人就中断了联系。直到1929年4月3日,通过胡南湖的联系,师徒二人方恢复了联系,此后姚石倩便成为齐白石与四川友人联系的中间人。齐白石与姚石倩的师生情谊一直维系到解放后,两人时常通信,互赠画作。北京画院现藏《濒翁手札》,此册全为齐白石写给姚石倩的信札,时间跨度自1919年至1950年,计有41封,内容涉及求画求字、画册出版、生活琐事等方方面面,可见师徒两人过从之密切。

  3.1957年,姚石倩应邀赴京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八十岁的姚老来到了恩师家,弹指一挥间,师生四十年,二人不禁感慨岁月沧桑,合影留念后白石老人翻捡旧稿《松鹰图》赠姚石倩作为纪念,老人以颤抖的手在画面左侧题到:“石倩弟由北京回成都送别。九十五岁白石”,亦即本幅。此为师生最后一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