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居然这么高2025
一座高山耸立在大海之滨。天边落日西沉,余晖染红了天空与海面。这壮丽的场面吸引了人们拥向山头,以便观赏到这“千古夕阳红”的瑰丽壮观的自然景象。在海边登山观日落之景,此一构思可能来自古诗中的意境。但画家在此图中并未表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那种略带颓丧的情绪。画中描绘的是“水中天际一时红”的自然景观,画面苍茫浑莽而又壮丽辉煌。面对这样的景色,人们只能感叹造化的伟大与无穷魅力,诗人胸中会涌现出“夕阳千岭秀”、“烟水苍茫,千里斜阳暮”、以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的诗句。画家在《海天落照图》中所要表现的正是人与造化的这种关系:造化的伟大因人而存在,对造化的歌颂即是对人的歌颂。傅抱石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曾多次画过落日的题材(如在毛泽东诗意画中),而此帧《海天落照图》应该是傅氏这类题材的作品中的第一幅。
傅氏在画中所创造的无限开阔的现象,正是画家的博大胸襟的体现,这正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也。从绘画技法上说,此画已和古人拉开了距离。傅氏用大笔散锋,将画面上的海水与山峦作整体处理。传统山水画的先勾勒再皴擦最后进行渲染的程序被打破了。傅氏一气呵成地画成山峦,不但有体积和质感,而且有气势与动感。局部地看,画家行笔极为泼辣而随意,其行笔方式难以觉察。但整体看去,则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尽在其中了。这就是傅抱石对中国画的开拓性贡献。画家为了衬托海面的亮,加重渲染了近处的山峦,并用大块重墨点染在山头与山下的河边。仅在山的一侧染上赭红色以与落日相呼应。海面近处用散锋大笔皴出海水的波纹。傅氏所擅长的此种笔法,不仅有自然生动的效果,而且与海水未加皴纹的部份有越来越远之势。总之,《海天落照图》是一幅手法新颖、构图大胆、境界开阔的成功之作,也是画家用画笔歌颂“千古夕阳红”的永恒魅力。
——傅二石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傅抱石《海天落照图》
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的艺术活动与时代大背景紧密交织,展现了艺术家在大后方时期的文化使命与创作活力。傅抱石1946年初,与徐悲鸿等人一起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监事。这一协会在重庆成立,积极艺事,《新华日报》刊文指出,此组织承担了整合文艺界力量的政治功能。六月间,法国巴黎市立切努斯基博物馆举办“现代中国绘画展览”。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提供了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黄君璧等人的多件佳作,展出了傅抱石《暴雨》、《诗人的重聚》、《瀑布》等作品。七月,傅抱石又作《观海图》为纪念抗战胜利后,第一“七七”纪念日。图中诗:“闲依沙冈头,长啸时仰俯。风帆自往来,江流淘今古。渺渺白云山,悠悠芳草浦。我愿净六根,一与斯人伍。”与历史前贤,俯仰于天地之间。
傅抱石像
叶宗镐先生在1994年6月《观海—忧国忧民的心声》一文中,评述了傅抱石1942年所作《观海图》,认为其不但体现了诗歌的精神,而且画出了豪迈的气派。“其真正要表现的,是对故土的思念,是对陷于敌人铁蹄下苦难人民的思念。在这幅画上,寄托了画家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充分体现了抱石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傅抱石以洗练的笔墨,生动的气韵,将卓绝千古的诗意表达出来。中国嘉德2023春拍释出一件傅抱石创作于1946年的《为张群作观沧海》,是为罕见的傅抱石“大海”题材作品,原为定静堂林泉毅先生珍藏,曾纳入清玩雅集收藏。受画人是当时的军政要员张群,可见金刚坡时期傅抱石诸多的知交挚友,遍及文化学者。在1942年,傅抱石初试《观海图》时,汪东即敏锐地读懂了他的感受,作诗“回头骇睹沧溟高,耳边汹涌闻惊涛。张帆箭激向何处?东南云外愁千艘!”理解抱石忧国忧民的心情,点出“观海”的弦外之音。
傅抱石与郭沫若在重庆
客蜀的最后时期,也是傅抱石学术研究深化与艺术创作成熟的关键阶段。彼时他集中创作了许多历史故实诗意画。“观海图”即是描绘曹操《观沧海》(或称《碣石篇》)诗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心摩手追,以石涛的笔墨,与古圣先贤展开心灵上的时空对话。
傅抱石一家金刚坡下山斋合影
1945年胜利后,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决定还都南京。国共代表进行了多次和平谈判。至1946年一月,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共同签署停战协定。四月,中央大学亦完成准备工作“复员”,准备迁学校返回南京。重庆文艺界普遍弥漫着乐观情绪。傅抱石的画中也充满清新明快的色调,八年流离终要还乡,表现出“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愉悦心情。
《海天落照图》便是乐观情绪的投射。“千古夕阳红",傅抱石选择这一题材,以全新的构图形式,与古人拉开了距离。傅氏用大笔散锋,将海水与山峦作整体处理。传统山水画的程序:先勾勒再皴擦最后进行渲染,这种程式化的语言完全被解构了。傅抱石一气呵成,以气壮山河之势,画成大面积的山峦主体,水口瀑布增添了画面的呼吸感。岩石的体积与质感与海面波光粼粼的柔软,形成鲜明的反差,颇有气势与动感。“蓝色的大海,充分表现了吞吐日月的大海苍茫无际。画水,先生有独到之处,瀑布、水口、湖泊、溪流,画法各不相同又与传统画法迥异。画湖海,旧法一般是用曲弧线条,层层排列钩勒。先生之法,创造性地用散锋淡墨,轻擦横扫,一挥而就,再用蓝色渲染,远处及中间留出空白,于是,白波翻滚,无边无际的空阔海面就出现了。”
风声、涛声,竟觉得“展看是画忽非画”好像真的站在了海边。近景碣石之上,高仕群立于江岸,或对晤或遥指,线条极为凝练,勾勒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诗意盎然。中景大面积的水面,烟云浩渺,水急湍流,咫尺千里,气势雄浑。笔势飞动之处如龙蛇腾舞,笔墨淋漓。远景舟楫正扬帆鼓风,迎着惊涛骇浪前进,有瞬息千里之势。手法新颖,构图大胆、境界开阔,尽显傅抱石游刃有余、融会贯通的慧心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