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联系方式哈布斯堡国际拍卖公司交率真的高
“云色崔嵬”“百尺虹旎”“满身翠影”,充分再现了千岩万壑之间银练飞下的动人景象,“高人相坐”“二君相来”则彻底展现了一个栖息林泉、徜徉山水的自我。
1937年以来,傅抱石沉醉于石涛的精神情境,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石涛散佚题画诗跋,精心考订,去伪存真,辑录完成七百余首规模的《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探寻石涛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踪迹。他通晓石涛诗文,对石涛的内心世界也有独到的领悟,可谓心心相通:“这自是我多年来不离研究石涛的影响,石涛有许多诗往来我的脑际,有许多行事、遭遇使我不能忘记。当我擎毫伸纸的时候,往往不经意又触着了他。”在撰文著书之余,傅抱石情不自禁地选择石涛诗意画的创作,孜孜求变,“深山有怪松”“山水有清音”“盘礡万古心”“乱帆争卷夕阳来”“秋风吹下红雨来”“暮年留眼但看山”“萧然放艇学渔人”……诠释石涛诗的精神内涵,也完成了与石涛心灵上的时空对话。当时,他还精心镌刻寿山石朱文方印“苦瓜诗意”,专门钤盖石涛诗意画。
1943年,蛰居于金刚坡下的傅抱石目睹初秋山色,陶醉林壑,以石涛“满身翠影惊高风”之句入画,以“松、壑”为主要元素,充分发挥了水墨逸趣。山石仞立,以散锋勾勒法为之,施染花青赭石,疾笔挥洒自如,纵横交错;石间松树杂生,云雾迷蒙,为山石的巍然坚硬增添灵动之气;山巅之上,蓝衣高士目睹美景,不禁而起,独享山水之乐,即“中有高人相坐起”,实现了诗画的互动。
而在题诗中,傅抱石则以明末清初归安双溪诗派代表诗人吴景旭(1611-?)《道场选胜》之句“满身苍翠破烟封”将“翠影”改成“苍翠”,自如地付诸于于淋漓酣畅的笔墨再现,从而衍生出更加深邃苍茫的诗境。
后来的二十余年,傅抱石十分喜欢这首清新自然的七律,不停地揣摩经营,并创造性地加入了飞瀑、流泉等元素,从而成了一种富有新意的经典题材。他有时侧重山峦,有时侧重“飞瀑”,有时偏于逸士心境,或遣兴、或抒怀、或酬酢,精品迭出。
不仅如此,傅抱石还经常图解石涛的另一首题画诗:“林涛似发雷霆怒,云气常令日月昏。凭此高崖堪憩寂,无烦龙杖立天门”,并互用于“满身苍翠惊高风”的诗意再现之中,或观瀑,或听泉,按诗索意,无论笔墨,还是构图,抑或是意境,呈现无穷之变化,耐人寻味。
尤其晚年,或许来自于东北写生“镜泊飞泉”的实景启发,“满身苍翠惊高风”成了傅抱石自娱遣兴的惯用画题。其中,最精彩者莫过于傅家旧藏1962年6月所作大幅。
画面中,右上角和左下角设置了两组瀑布群,中间突兀的一块巨石既连接了两组瀑布、又隐含了两组瀑布上下水流间的关系,而巨石上的三个点景高士不仅反衬了瀑布的宏大气势,而且作为“画眼”营造了浓浓的诗意,完全契合于“中有高人相坐起”“复见二君来江东”之句。陶醉于斯,所谓“如闻其声”,也从他们的手势和神态上反映出来。傅抱石用淡墨散锋“扫”出流泉瀑布湍急奔涌的水势,以重墨点画水口中裸露的巨石,体积硕大,粗勒轮廓,皴擦挥扫,笔墨轻松,看似不经意,实则内藴章法,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有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