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高成交率的原因2025
明末清初
黄花梨夹头榫刀牙板平头案
长:99cm 宽:44cm 高:77.5cm
清
黄花梨荷花挡板螭凤纹翘头案
长:160cm 宽:40cm 高:85cm
明晚期
黑漆框白石彩绘人物故事图座屏
长:52cm 宽:25cm 高:54cm
清
黄花梨梅雀图镜台
长:50cm 宽:28.5cm 高:67.5cm
清世宗雍正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君主,姓爱新觉罗,名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卒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是康熙皇帝三十五子中排序第四位的皇子,二十一岁受封为贝勒,三十二岁晋封雍亲王,四十五岁登基,在位十三年,死后追谥宪皇帝,庙号世宗,年号雍正,人们习惯称他为雍正皇帝。如上所述是关于我们所熟悉的清代雍正皇帝的史实,而在史实之外的世界,对于这位在位仅十三年的真龙天子,还有着层次丰富、面貌多样的阐释。
即便是他本人在位时期,民间大量流散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及篡位夺权等传闻,雍正皇帝本人虽也曾予以驳斥,但终究实景难再现。这倒是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路,时人与后人是否有能力或者说有必要去认识一个绝对真实的天子?雍正皇帝的复杂性或许使他在众多“真龙天子”之中亦能脱颖而出展现其极强的个人魅力,他为了巩固皇权,打击对手,六亲不认,极为残酷;而作为统治者,他刚毅果决,勇于革新,勤于理政,肃贪养廉,澄清吏治,扫除颓风,政局稳定,国库充盈;文化生活中则细腻浪漫,精于书法,文采风流,兼采东西文化精髓,追求精致典雅,为有清一朝的文化艺术提升了高度。他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一位真正出色的皇帝。如上所述是史实之外时人与后人对他的评价。
而当下的我们,已经无法认识一个绝对真实的雍正皇帝,但是却可以通过他所引领的那个时代的点滴痕迹来重塑一个当下认知中的“雍正皇帝与他所统治的时代”。“证圆明 致中和——雍正宫廷艺术大展”汇集全球中国艺术品市场三十余年所涌现的重要雍正器物,正是这一独特的时代机遇赋予了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走进一个真实可鉴的雍正皇帝的机会。
清代宫廷器物中独雍正时代强调“内廷恭造式样”,所以其制造也更为考究,与皇家审美的联系更为直接,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也一直都是热点,所以每一位藏有雍正器物的藏家都是以品味和财力来表达挚爱,都是与他一样至真至性之人。特此感谢每一位慷慨借展的藏友,共同为我们所憧憬的“康乾盛世”,更为朱批御笔中的“朕就是这样的汉子”。谨以此展览感谢各界藏友与保利艺术博物馆、保利拍卖并肩携手的二十载,“盛世太平”“山高水长”。
证圆明 ·致中和——雍正宫廷艺术大展
皇权正统帝王信仰
雍正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王,他留下了洋洋洒洒不下数十万言的朱批御笔,这些空前绝后的帝王功业为他赢得了最勤政的皇帝之美誉,实至名归。而在他的朱批中有大量他对于礼制纹饰构建权力符号体系的点评,各类宫廷常用纹样都得到了样式上的“钦定”,无论是象征着“长治”的过枝瓜果,还是上追宋元画意的“腾龙”,以及各类以成窑技法绘制的全新的帝国祥瑞图景,均和封建集权一起达到了有清一朝的至高点。他延续了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对以艺术强化皇权的神圣性与权威性的方法,并进一步深化为“器以藏礼”的政治实践,即帝王亲自参与设计审定,使艺术超越审美范畴,成为彰显统治合法性的政治语言,最终形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皇家艺术范式。
证圆明 ·致中和——雍正宫廷艺术大展
文人意趣雅正为宗
雍正的统治理念强调“文治”,即通过文化教化巩固统治,同时注重政治秩序的整顿,强调“务实”与“效率”。与此相呼应,他的艺术审美追求“雅正”,崇尚文人画的清雅含蓄和儒家“中正平和”的美学,这与其推崇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相契合。宫廷器物崇尚精细、秀气、简约,装饰题材上常见花卉、松、竹、梅等各类文人喜爱的元素,器形上则倡导端正雅致,大量单色釉、画风清雅的彩瓷,以及各种精致宫廷小品均蕴含深厚的儒家文化意趣,且诗书画三者更显文意深远。某种程度上看,这些雅致器物的问世也是国家文治的一种辅助,雍正皇帝以文艺之美将其自身圣君贤主的形象根植民心。
证圆明 ·致中和——雍正宫廷艺术大展
慕古求新中西交融
雍正朝制瓷技艺在仿古与创新中建立新范式:御窑既精准复烧五大名窑、永宣青花,又运用西洋珐琅料创烧胭脂红、秋葵绿等创新釉彩。雍正推崇古代经典,通过仿古器物表达对传统文化正统性的继承。这种“慕古”审美与其强调“法祖”的统治理念一致,旨在通过艺术强化皇权的历史合法性与文化正统性。同时,来自欧洲的西洋文明和来自日本的东洋趣味都被雍正皇帝兼容并蓄,给当时的宫廷造作带来了一股全新的风情,陶瓷工艺上“洋彩”“粉彩”等工艺均发展至顶峰,器样造型亦中西合璧,异彩纷呈,既能保持东方的意趣,亦融入开阔的视野,引入外来技术和理念,为宫廷艺术带来全新的风尚。
证圆明 ·致中和——雍正宫廷艺术大展
内廷恭造细节掌控
根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的记载,清代宫廷造办处于康熙朝设立,而运作机制逐渐步上轨道要等到雍正时期。雍正时期的皇家造办,每一件文物的设计与制作都需要经过“呈样再做”的程序,即雍正皇帝本人亲自参与器物设计,并且下发制作之后亦通常都要屡经调整、修改,所以充分地反映出帝王审美,而这正是雍正皇帝倡导的“内廷恭造之式”,如现存清宫档案记载其常批注“花样往细致里画”等,这都反映出雍正皇帝极为重视皇家范式的表率性。经过反复推敲的设计纹样被运用在多种工艺手法之中,瓷器、珐琅、漆器、琉璃器、砚台等时代风格鲜明,工艺精湛,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各个环节皆恭谨细致,可谓登峰造极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