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公司高成交率的原因火速成交
1924年,来自厦门大学的三百余名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大夏大学。本季春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有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致王毓祥书信十三通,再现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夏大学由上海迁至贵阳,王伯群、王毓祥等人在举步维艰的处境下不遗余力发展教育的历程,于大夏大学创建百年之际,重现大夏之光。一百年沧桑巨变,一百年精神永存。
王伯群(1885-1944)
王伯群,贵州兴义人。同盟会元老之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历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4 年王伯群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后又多方劝募并捐巨资,在上海中山北路建成固定校舍和相关实验室、图书馆、大礼堂,并出任大夏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194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重庆。
1930年代大夏大学中山北路校舍
1924年厦门大学爆发学潮,三百余名学生因不满校方而集体离校。在王伯群等同盟会元老资助下,王毓祥等资深教授受命担任大夏大学筹备处执行干事,筹备成立了大夏大学。大夏大学最初取名为“大厦大学”,后改为“大夏”,寓意“光大华夏”。在当时上海四十多所私立大学中,大夏大学校舍轮奂崇宏,教学声誉卓隆,蔚为海上私校之巨擘,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
Lot 4520
王伯群致王毓祥信札
近现代写本
1通2页
20×27 cm
在创校初期,大夏大学并未设立校长一职,而是由王毓祥等三人组成校务行政委员会来处理校务。此后,大夏大学由马君武担任校长,王毓祥则长期担任大夏大学秘书长兼校务发展委员会主任、大夏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等职务。
1929年王毓祥(左一)、马君武(中)等在南洋为大夏大学募捐
王毓祥(1886-1949),字祉伟,湖南衡阳人。大夏大学创始人之一。王毓祥曾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职务,并在抗战时期与复旦大学端木恺一同出任联大驻京(南京)办事处代表,奔波于重庆与贵阳之间,为大夏大学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战胜利后,王毓祥又率领大夏大学从赤水迁回上海,并继续担任大夏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等职务。
Lot4522
王伯群致王毓祥信札
1942年写本
1通2页
21×29 cm
1927年马君武因筹备广西大学,辞大夏校长职,王伯群接任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夏大学被迫内迁。王伯群赴南京与教育部商定,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第一所联合大学——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联大照教育部令分为两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迁往江西庐山;第二部,称复旦大夏第二联合大学,迁往贵州贵阳。两校学生按自愿原则,自择一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