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费标准服务中心

名称: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费标准服务中心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587957

更新时间:2025-05-07

发布者IP:183.9.231.14

详细说明

  国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收费标准服务中心

  15世纪

  银质上师坐像

  H 4.5cm

  上师是西藏佛教对高僧大德修行者的尊称,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此尊上师像虽尺寸小巧,却以贵金属银铸造而成,更添殊胜。上师左手结禅定印,右手结触地印,身姿挺拔,全跏趺坐。双目微阖,嘴部笑意明显,高额阔颐,法令纹深刻,五官刻画形生动传神,清晰准确的表现了一位中老年大师的慈和形象。上身内着僧祇支,外披福田格纹袈裟,是典型的西藏僧侣装束,格纹处以单连珠线表现,领口处錾刻连绵几何纹饰,刻画细致。上师坐下是单层覆莲座,莲瓣扁平,排列干净整齐,敷施莲座正面。整像材质贵重,形象刻画细腻写实,是一尊高艺术水准的人物肖像作品。

  Lot 1308

  11-12世纪

  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

  H 11.3 cm

  此尊阿弥陀佛像全跏跌坐,顶饰螺发,肉髻平缓,正前方嵌一髻珠,与南方宋地佛像头饰极相似。面相圆鼓,五官刻画清晰,肌肉饱满,额间现白毫,眼微肿,双目低垂,神态沈静平和。上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衣纹垂坠质感较强。腿部有一圈蛇形衣褶,为当时造像典型特征。躯体圆润饱满,较唐代的丰腴强健削弱了一部分体量感,而显得更为亲和慈祥。底座亦为当时造像常见的圆形束腰式仰莲座,莲瓣肥硕饱满,舒展自如,瓣尖外翘,生动自然。造像融合了唐代、宋地的造像风格和技法,又融入了北方契丹民族的审美,因而在整体风格上体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在高台的衬托下,造像的气势通常更为显著,且整尊气质优雅精致,同类佛座不仅出现在金铜造像之上,亦可见于寺庙与石雕造像之中,此尊即为这一风格之代表。

  Lot 1309

  16-17世纪

  铜鎏银噶玛拔希像

  H 11 cm

  噶玛拔希(Karma Pakshi,1204-1283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被认定为噶玛都松钦巴转世化身,开创了西藏活佛转世制度的先例。

  头发涂以黑色,头顶的金边黑帽,醒目精致。僧帽以莲叶宝珠为顶,上部饰日月,前部正中浮雕十字羯磨杵,杵与帽顶的莲叶宝珠及金边均作鎏金处理。面相端庄慈和,发际线较高,额头格外突出,双目平视前方,鼻梁直挺,嘴角深陷,略带笑意,脸颊饱满,脸型略呈“由”字形,下颌涂黑的一撮山羊胡尤为醒目,写实性地刻画出噶玛拔希青壮年时的敦厚样貌。在历任噶玛巴的法像中,噶玛拔希是唯一留有胡须的,综合诸多外观元素,此像刻画的是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无疑。其面相与布达拉宫收藏的一尊14世纪噶玛拔希银像颇为相似,可见其渊源有自(见参阅)。

  面施冷金,嘴唇与双目敷以红黑二色。跏趺坐,双手触地,和塔波拉杰姿态相仿,也是噶玛拔希典型的图像特征。颈项极短,上身宽阔,四肢有力,尤其双手的写实性尤为突出,其左右对称的形式令此像在视觉上更加平衡而备显庄重。大师体态壮实,衣饰颇显厚重繁复,里外四层清晰可辨,由内至外依次为内衣(藏式“楚巴”)、 僧祗支、长袍,最外层还披有一种打座披肩,此尊最外层的披肩并未披在肩上,而是直接堆叠在后腰处。衣褶表现较为自然、流畅,背部线条简洁明朗。主尊座下是单层仰莲底座,莲芯饱满挺拔,尖端饰三豆状纹饰,周匝环绕,上沿饰均匀的连珠纹一道。

  主像为铜质鎏银,裸露在外的手臂部分鎏金,显示了精湛的铸造技艺,从五官、肢体及衣饰上来看,塑者在刻画时力求逼真写实,这与16、17世纪西藏佛教造像中流行的写实风尚相符合。写实风尚在15世纪开始出现,尤其在上师、罗汉与大成就等造像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至此像铸成的16、17世纪达到顶峰。

  参阅:《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 & 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二,1201页,图327C

  Lot 1310

  12世纪

  合金铜释迦牟尼

  H 8.8 cm

  此尊释迦牟尼像,身披袒右式袈裟,全跏趺端坐于双层莲座之上,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证悟得道相的标准仪轨。身型提拔,身型纤细,肌肉线条柔和却蕴含力量感。面庞圆润,眼窝深陷,眉眼微上挑,鼻梁略塌,嘴角含笑,但气质冷然。袈裟轻薄贴体,形式简洁,仅边缘处以一道实线装饰。佛陀座下的莲座为双层莲瓣,浅束腰,莲瓣紧密相连,尖端微翘。综上,此像的外观元素多与11-12世纪东北印度帕拉王朝造像艺术特点相吻合。然而主尊周身线条力量感稍弱;样貌上也更偏向藏族人,因此推断此像为西藏地区模仿帕拉王朝造像的作品。此像虽为西藏仿作,但是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帕拉造像的神韵,不失为一件品相极佳的帕拉风格造像。相似造像可以参考一大昭寺藏西藏早期仿帕拉释迦牟尼坐像,被施罗德先生收录于《西藏铜佛造像》卷二中。

  参阅:《西藏铜佛造像》(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Tibet&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卷二,1095页,图28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