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要求征集方式

名称: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要求征集方式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587853

更新时间:2025-05-07

发布者IP:14.26.161.236

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要求征集方式

  12世纪

  合金铜黄财神像(嵌银)

  H 5.5 cm

  黄财神游戏坐于双层莲座之上,周身圆润饱满,姿态轻松自如。右臂舒张至膝前,手中持香橼,左手擒一只肥硕的吐宝鼠于腰间,脚踏一只如意宝瓶,由吐宝鼠的口中吐出一串环形宝珠,仪轨和造型,均与东北印度帕拉王朝12世纪左右的黄财神造像高度一致。脸庞圆润,杏目圆睁,眼内有嵌银,表情顽皮如小童,且带着神祇自信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此件造像在前胸、双臂、和双腿均运用阴刻线条表达钏饰或衣料,大量线条的使用并不见于东北印度造像,而是藏地造像的特点。因此,此像应为西藏12世纪后弘期早期由西藏工匠或东北印度工匠制作的帕拉风格作品。而此像最为特殊之处,在双肩侧的肩花,黄财神造像罕见双肩花。肩花自莲座台面长起,两株含苞待放的花苞立于花芯中央,这在黄财神造中,可谓绝无仅有的表现手法,具有超高的赏玩与收藏价值。

  Lot 1298

  14世纪

  合金铜觉囊派初祖笃布巴喜饶坚赞像(嵌银、红铜)

  H 8.8 cm

  著录: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编号16851。

  藏文铭文:ཀུན་མཁྱེན་ཆོས་རྗེ་ལ་ན་མོ

  译文:顶礼衮钦确吉(笃布巴的称号)

  通过对此像外观、姿态及像背后铭文,均清晰表明这尊身材壮硕的雕像刻画的是觉囊法王笃布巴。笃布巴(Dolpopa),法名喜饶坚赞(Sherab Gyaltsen),笃布是地名,一个山谷的名字。依据藏地传统,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常以地名来称呼,比如宗喀巴、帕木竹巴等大师。铭文中所述“衮钦”,为“遍知”之意,“确吉”藏语中为“与佛有缘”之意;据传笃布巴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学,四处辩论,无所不知,即所谓遍知,“衮钦·笃布巴”即是其二十二岁时所获称号。

  在创立觉囊派之前,笃布巴曾在萨迦派学法,并以擅长长时间独立冥想而闻名—他曾一度躲避元徽宗的邀请,独自与世隔绝静修四年。笃布巴的这一经典表现的几个方面暗示了他作为冥想练习大师的意义。

  此尊造像中,其左手中的银饰念珠是用于计算咒语诵念次数的,格纹袈裟中央的嵌银花押字“om”通常在每次朗诵开始时说出。而且,双唇微张,很可能是指笃布巴以瑜伽呼吸大师而闻名,瑜伽呼吸通常是通过口腔呼气的。此尊雕像所刻画的是笃布巴年轻的样貌,与我们常见的唐卡中头戴红帽的双下巴老年笃布巴形象大不相同。大师跏趺端坐,双手自然抚膝,左手持念珠串,单手持念珠或双手持绕成8字型长念珠,常见于觉囊派喇嘛造像中。当然此尊喇嘛像最为突出的即周身每一寸袈裟都刻有花纹,将繁复华丽做到极致。且多处以金、银、红铜贵金属镶嵌。袈裟领口边缘、僧坎袖口以及福田格纹处,嵌红铜刻细密缠枝莲纹或连绵几何纹饰。厚重袈裟外袍完全包覆双腿而不显腿形,是西藏上师造像所特有的表达方式。下承单层覆莲底座,立体莲瓣敷施正面,正面莲瓣下方的底沿,还另刻有一道连绵的颠倒麦粒纹饰。座背面空白处刻藏文铭文,点明像主身份:

  藏文:ཀུན་མཁྱེན་ཆོས་རྗེ་ལ་ན་མོ

  转写:kun mkhyen chos rje la na mo

  译文:顶礼衮钦确吉(笃布巴的称号)

  整尊大师像,尺寸虽小,却极致精美,装饰规格极高,奢华不计成本,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关于笃布巴的艺术作品,比较罕见,可以参考施罗德《西藏铜佛造像》卷二中收录的两尊(参阅1),同样以贵金属错嵌工艺装饰,样貌更偏向于老年相;相似的艺术风格,可以参考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佛陀之光”展览中的一尊上师造像,造型相似,且同样装饰奢华(参阅2);另外在1999年,Ashmolean Museum举办的“The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展览中,一尊唐东杰布像,亦采用了相似的奢华装饰风格,可作参考。

  参阅:

  1.《西藏铜佛造像》卷二(Buddhist Sculpture inTibet-Tibet&China),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1203页, 图328C-Dand328E-F。

  2.《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故宫博物院&止观美术馆编,故宫出版社,2019年,409页,图112。

  Lot 1299

  斯瓦特7世纪

  合金铜莲花手观音像(嵌银)

  H 12.8 cm

  斯瓦特山谷在古代被称为乌杖那(Uddiyana),自公元前1世纪以来,一直是佛教的中心。斯瓦特位于连接印度、中国与中亚的古商路沿线,尤其在2-3世纪的贵霜王朝时期占据地理优势,而国家统一保证了商路贸易的垄断。巴基斯坦北部、中亚与喜马拉雅国家之间的这种文化交流,催生了该地区佛教艺术中深层次交流的艺术风格融合—众多雕塑呈现出与犍陀罗地区关联的多样化风格,既根植于希腊化原型,亦受伊朗帕提亚艺术之影响。这尊观音菩萨坐像以写实手法塑造身躯,配以抽象化的发式、双眸与花卉纹饰,则彰显了古典传统与中亚艺术语汇持续碰撞中诞生的特殊图像模式。该地区这一时期晚期的铜造像,则鲜少保留希腊化风格元素。

  此尊观音像躯干的自然起伏与肌肤褶皱,精准传递了古典造像所特有的和谐体态轮廓。解剖学般精准的写实造型与柔韧形态相得益彰,双腿舒展的盘坐姿态与手腕、手指的轻盈弯曲更强化了这种自然写实主义特质。犍陀罗艺术深受古典传统浸染,这一传统经由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323年在位)的征伐传入北非与印度河流域。以希腊雕塑为范本的跨文化影响初现后,迅速融入犍陀罗图像体系,并转化为佛教艺术的最早形态。尤其是普度众生的慈悲化身—菩萨造像开始广泛流行,可参考纽约佳士得2012年3月释出的一尊大型犍陀罗石雕观音像。

  此尊莲花手观音像,身姿挺拔,神情松驰,眼内嵌银,眉心见白毫,双腿交叉自然盘曲呈舒坐姿。头顶结扇形发髻,髻前可见阿弥陀佛化佛,规整卷曲的余发披双肩,此种发型于斯瓦特造像中十分罕见,相似的表达可以参考中国嘉德香港2023年秋季拍卖会一尊7世纪斯瓦特度母立像。菩萨右手半抬至胸前结无畏印,左手手腕搭左膝处,捻一枝莲茎,莲茎攀臂而上,于肩头绽放一朵莲花。上身赤裸,仅一条圣线斜挂左肩;下身着长裙,裙褶刻画极为出挑,左侧裙只覆至大腿处,右侧则覆住整条腿,且裙边内卷覆住踝处自腿下露出一角,整条腿部衣褶细密写实,织物状态极为自然流畅。菩萨座下为椭圆形底座,底座中层的四瓣蔷薇花纹饰,常见于犍陀罗石雕(可参考大英博物馆藏品1970,0718.1与1892,0801.16),其源头可追溯至中亚雕塑,如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菲罗塔里奥斯(Philoutarios)的骨瓮(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编号X.248.11a–b)。此外,该像眼内嵌银的特征作为地域肖像标志,亦是斯瓦特造像及后来的克什米尔、印度造像常见的装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