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总征集处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公司指定征集处
清雍正
胭脂红地留白开光牡丹纹杯
“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D:6.7 cm
外壁以胭脂红地留白缠枝花卉开光折枝花卉纹为饰,三组花枝,花朵硕大饱满,雍容典雅。开光之间以勾连卷叶内外贯连,极具西洋巴洛克风格。底部青花书“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雍正时期宫廷以珐琅彩定名的瓷器可分为两类,一为色地画珐琅,二为白地画珐琅。此器属前者。在《清档》中记载:“雍正二年四月初二日:太监刘玉交珐琅霁青盅二件、珐琅霁红盅四件。珐琅霁红有圆光团花鐘二件、珐琅霁红碗二件。传旨:配匣,钦此。于四月初五日,将原交锺碗等十件配做的糊铈合牌匣四个盛装。首领程国用持去交太监刘玉收。”上述记录所提及的“珐琅霁红有圆光团花盅”或为本品之式样。
检索馆藏及市场流通资料,可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例与本品相类的胭脂红地洋彩茶圆。此外,香港1999年曾释出一套清雍正胭脂红地珐琅彩花卉纹杯及杯托,与本品相较,除本品尚未填彩料渲染,其勾勒之纹饰、大小及款识与之如出一辙。而若本品之不施加彩绘的“珐琅霁红有圆光团花鐘”,存世极为罕见。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花卉纹小碗
“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带旧包装
D:12.8 cm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始于康熙朝。于康熙晚期成功烧造,从此珐琅彩瓷器便成为了专供内廷的奢华秘玩。
康熙朝珐琅彩瓷皆为色地,多为碗、盘类小件器物,纹饰多见写生花卉,此式花卉纹小碗传世作品中可见二种构图设计,一为外壁通景以写实手法绘花草各异,二是绘四组对称图案化花卉,间以枝叶,即为本品。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一件珐琅彩瓷黄地牡丹花纹碗及珐琅彩瓷红地花卉纹碗,黄地牡丹花纹碗与本品尺寸相当,花卉描画技法与本品不同,但同为四组对称图案化花卉,三者对读成趣。康熙朝瓷胎画珐琅器存世量少,市场流通者更是凤毛麟角,尤为珍罕。
清雍正
瓷胎画珐琅黑地番花大酒圆一对
“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带木座
D:7.1 cm
本对小酒圆外壁以墨彩为地,其上以珐琅彩绘缠枝西洋花卉纹,色彩搭配和纹饰描绘极具特色。墨地珐琅彩因其烧造难度颇大,存世少见。外底蓝料彩双框内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此款识于清宫内只落于珐琅彩瓷上,品级之高,无出其右。
至雍正时期,将粉彩技法与墨地结合,但因墨彩与粉彩结合的烧制难度极大,雍正一朝瓷艺致精仍甚为罕见。可见一对上海博物馆藏墨地粉彩盘。粉彩与墨地结合的烧造都如此困难以致罕见,更遑论有清一朝致为珍贵的珐琅彩。雍正十二年(1732)《活计档》上载:“内务府总管海望呈览奉准照样烧法琅的。钦此。于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做得牡丹花大碗一对、……、节节双喜大碗一对……八哥酒圆一对、黑地番花大酒圆一对……”。此条档案中的“黑地番花大酒圆”即为本品。
而上述档案中记录的“节节双喜大碗”一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馆方定名“清雍正珐琅彩瓷节节双喜图碗”,因为同批烧造珐琅彩瓷,款识与本品自然为一人所写,可供比较。
查阅公私收藏,仅见有一只墨地珐琅彩缠枝花卉纹酒圆,两度售于香港苏富比,分别为1999年4月27日,Lot481,及2014年10月8日,Lot3643,与本品制式相同。再参考一对乾隆瓷例,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寸较本品略大,依据前述档案记载为茶圆,与本品的传承关系不言而喻。
本对小酒圆题材甚具西洋意趣,并化裁宫廷院画风致,画法着重写真自然,彩料明丽凝腻,气息妍美清新,焕发彩瓷魅力之新姿采,为清代御窑华丽彩瓷之冠。
清雍正
珐琅彩万花锦纹小罐
“彩华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H:11.4 cm
来源:天津市文物公司旧藏
本品通体珐琅彩绘万花锦纹,尺寸小巧,造型精致,以珐琅颜料于外壁满绘四时花卉纹,色彩极富色阶变幻,透出浓郁的油脂感。外底正中以蓝料绘双方框,内以蓝料书“彩华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本品所绘纹样,传统称之为“百花不露地”,又名“百花锦”、“万花堆”、“万花锦”等,寓意百花献瑞,盛世长春。其蓝本源自北京故宫清宫旧藏之雍正料款珐琅彩万花锦纹碗,二者风格一致,此繁花盛景之意多出自康熙朝所编撰之《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康熙帝希望此谱“刊布天下,垂之久远”,使人民于园圃之中格物致知,“以跻仁寿而享泰平,亦不为无所裨助也哉”,如此可知,此类四时佳卉纹样或许还寄托着帝王“以跻仁寿而享泰平”的深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