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拍卖公司澳门中信国际拍卖公司2025
本品在乾隆御窑瓷器中属于极其罕见的品种。清前期金彩技术工艺难度极高,程序复杂,耗金量大,只用于高档器物。如此全器满施金彩者,当为乾隆黄帝御用之物无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金地洋彩开光御制诗文瓶及开光御制诗文壁瓶,规格极高,亦反映出金地粉彩与帝王的密切关系。
检阅公私收藏,尚未见与本品完全相类者。装饰风格近似者,可见台北故宫藏乾隆朝金地洋彩戟耳瓶。而与本品造型相类者,可见香港佳士得于1997年释出一件乾隆松石绿地洋彩花卉纹小瓶,造型与本品相类,为仿掐丝珐琅制式,可资参考。
Lot 1044
清康熙
珊瑚红地五彩加珐琅彩九秋同庆图小碗
“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D:11 cm
来源:
伦敦拍卖会,1987年6月8日,Lot86;
伦敦拍卖会,2013年5月15日,Lot167
展览:
《 珍 贵 中 国 瓷 器 》(Kostbare Chinesische Keramik),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1965年,编号143
本品外壁施珊瑚红彩为地,五彩加珐琅彩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细观本品所绘花叶颜色,深绿、浅绿、褐色、红色为五彩绘就,而秋葵之嫩黄与下方蓝色花瓣较寻常五彩更为透亮,应以珐琅彩料绘就。
康熙朝此式落“康熙御制”色地花卉图器物命名时,最常被提到的是台北故宫收藏的一对“康熙红地九秋同庆图碗”,此对碗附有乾隆朝所配楠木匣,并刻有“康熙年制磁胎画珐琅五色西番花红地茶碗一对”题名,很长一段时间学界以此为理论基础,将所有“康熙御制”款九秋同庆图碗认为是珐琅彩瓷。
康熙时期珐琅彩料多依赖西方进口,而雍正六年(1728年)以后清宫造办处便可自行研发炼制珐琅彩料,节约彩料成本。而本品以五彩加珐琅彩,只需先高温烧制珐琅彩,再低温烧成五彩可烧成,或是清宫在尚未掌握自行炼制珐琅彩料前,为减少焙烧工序所作的尝试。
康熙晚期雍正早期是珐琅彩工艺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知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有同时使用珐琅彩料和本土中国低温彩料之举,本品极有可能是康熙朝珐琅彩初创时期过渡至工艺成熟时期的一次大胆尝试。
此式康熙朝红地“九秋同庆”图碗市场流通者罕见,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博物馆皆有收藏,尺寸大小、彩料质感与本品一致。本品以五彩加珐琅彩绘就,见证了康熙晚期珐琅彩瓷本土化的艰辛历程。此式九秋同庆图碗在拍卖市场上可流通者寥若星辰,一经问世,必创佳绩。
清雍正
胭脂红地洋彩九秋同庆图茶圆
“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D:9.1 cm
茶圆胎体细薄坚致,外壁施胭脂红为地上以诸色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等九种秋天的花卉,构成九秋同庆图。底以青花双方框内书“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为内府标准的宋椠体。
本品现在通常定名为洋彩,但于清宫内,此式茶圆名为“磁胎画珐琅红彩西番花红地(茶)钟”。同类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洋彩瓷红地花卉钟,馆藏编号:中瓷1264,同落“雍正御制”青花款,纹饰布局、尺寸与本品一致,此件茶盅原配囊匣上的题签即为上述品名,这与《清宫陈设档》的纪录相同。
“御制”二字体现出此茶圆的品级不凡,一方面体现出其当为雍正本人方可赏玩使用,另一方面也可视为雍正皇帝本人的指导意志在烧造过程中的体现。耿宝昌先生在其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提到了雍正瓷洋彩者中的款识,围有方框用青花写“雍正御制”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