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如何出手澳门中信国际拍卖公司拍卖结果查询
当代
“四大名香” 书函式线香四款
10g/款,共4款,共40克。线香长约10.5 cm.,直径约3mm,约0.5克/支,每款共20支,六棱形
来源:九龙沉香博物馆
中国传统香文化以”沉檀龙麝“为”四大名香“,它们代表着顶级的嗅觉审美,也是传统合香的精神与灵魂。以”四大名香“为主题,选取顶级沉香、檀香、龙涎(由于现代龙脑香不再稀缺,所以用古代更为珍稀的龙涎香替代龙脑)、麝香,感受古人认证的”香中精粹“。
·沉香
沉香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众香之首”,花香果香,清雅沁甜。古有隋炀帝除夕夜焚沉香火山数十座,以及唐明皇君臣以沉香木建造亭台,名曰“沉香亭”的故事。
·檀香
檀香古称“旃檀”,常见于佛经,后人常说“檀为佛使,佛伴檀行”。高品质的老山檀香气醇甜,香韵悠长浑厚,婉约而纯熟。焚烧之时拥有让人情绪安定、内心平静的力量。
·龙涎
来自深海巨兽抹香鲸身体里的动物香料,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神秘荷尔蒙气息。馥郁幽柔的紫罗兰调,混合海藻、木头、苔藓和泥土的味道,海月之间,蜃气朦胧,亦幻亦真。
·麝香
麝香是雄性麝的生殖腺分泌物,每个麝香囊中仅含有约6~20克的麝香,因而十分珍贵。稀释后的麝香天然带有兰花香,在古典合香中一般被用来呈现高级的“脂粉味”。
清康熙
斗彩四喜登梅图卧足杯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康熙本朝
带旧包装
D:7 cm
来源:
海派名家陈康侯(1866-1937)旧藏
本品杯外壁斗彩通景绘喜鹊登梅图,取“喜上眉梢”之吉意,喜鹊或栖于寒梅虬枝之上,或空中相顾而盼,梅枝横斜疏朗,翠竹旁逸斜出,画意清雅灵动。底部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为康熙晚期安窑款识,时代特征显著。
“安窑”其主理者为康熙时期内阁大臣明珠管家安尚义。据相关文献记载,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期间为皇家烧制,其间更有不少旷世名品。其中又以斗彩见长,盖因斗彩清丽典雅,树康雍之际景德镇制瓷典范,完成从康熙瓷器雄奇旖丽到雍正御窑清雅秀丽的风格转换,本品即为其中翘楚佳作。
本品鹊鸟、红梅、翠竹的搭配可见于清宫旧藏宋《梅竹双鹊图页》,梅枝上的鹊鸟俯身姿态,也可见于清早期女画家陈书的《仿古花卉翎毛册(石榴喜鹊)》中。
康熙斗彩瓷器多见于世界顶级公私收藏中,然如此件釉彩保存完好、画意精妙者寥若晨星。检索公私馆藏可知,香港曾于2014年释出一件与本品尺寸、纹饰相同的雍正斗彩作品,曾为日本细川家族藏品,亦为安窑制出,与本品烧造时间仅隔数载,成交价高达港币604万,足见市场对于此类作品之认可和喜爱。
Lot 1041
清乾隆
金地洋彩仿錾胎珐琅西番莲纹如意耳香插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带旧包装
H:12.8 cm
来源:
民国时期上海古董商李凌云先生旧藏;
上海私人旧藏;
本品线条挺拔俊秀。外壁满施金彩为地,其上以洋彩绘缠枝番莲纹,熠熠之金地与斑斓之洋彩两相映衬,呈现如锦缎织花般富丽堂皇的效果,颇具皇家气息。底于金地之上描金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从本品装饰风格判断,金地洋彩装饰应为慕制铜鎏金錾胎填珐琅器制作而来。如2024年秋季所释出一件清乾隆铜鎏金錾胎珐琅福庆绵长图螭耳大花插,以铜为胎,鎏金为地,上錾刻各式花卉,各色珐琅料填绘,可谓富丽之极。无独有偶,本品莲花、叶片及边饰也多采用蓝料表现,这在乾隆洋彩中较为罕见,不难看出,这是对原型金属器的忠实模仿。
本品在乾隆御窑瓷器中属于极其罕见的品种。清前期金彩技术工艺难度极高,程序复杂,耗金量大,只用于高档器物。如此全器满施金彩者,当为乾隆黄帝御用之物无疑。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金地洋彩开光御制诗文瓶及开光御制诗文壁瓶,规格极高,亦反映出金地粉彩与帝王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