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现场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结果

名称:拍卖现场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结果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5.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518755

更新时间:2025-07-16

发布者IP:14.151.17.235

详细说明

  拍卖现场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结果

  白香山曾云“人各有一癖”(《山中独吟》)。于是古有“章句癖”“金石癖”“画癖”“竹癖”“砚癖”“石癖”,种种雅癖,尚可稽考者多矣。“癖”者,古字书多释作“食不消”之症。自梅膺祚《字汇》始增“嗜好”一义,此于吾辈为正解。昔得一戈,旧匣有缶翁题“好古皆成癖”句,择“古”“癖”二字联缀之,遂得嘉名。既为“癖”,何以解?唯“食古而化之”可作此癖之“金匮要略”。牧心斋与中国嘉德合作十二载,古曰“一纪”。此次专场亦秉承往期初衷,将精选古器分享之以解同好之“古癖”。所特别之处,此次有殷商青铜壶,宋、明铜钟各一尊,及材质不一的各式山子云云。

  专场共录古文房器廿七件,其中涵括铜器、赏石、漆器、竹器、木器、玉器等品类。

  Lot 2148

  商晚期青铜壶

  口径8.9厘米,高27.4厘米,重2807克

  铭文:□父□

  来源:

  1. 奚萼铭旧藏

  2. 上海博物馆退赔(暂存编号:52562;8608)

  著录:

  1. 王国维撰、罗福颐校补:《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1933年,第4卷,页2后,第7器;

  2.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1934年,中卷,页11,第2器;

  3. 福开森:《历代著录吉金目》,1937年,页204上;

  4.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第12卷,页2,第6拓;

  5. 王献唐:《国史金石志稿》,1945年定稿,第1册,第3卷,第11号,页350;

  6.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著录表》,台北,1977年,下册,页430,第2434 号;

  7. 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北京,1981年,页297,第5135号;

  8. 严一萍:《金文总集》,台北,1983年,第7册,页3115,第5626号。

  壶圆口垂腹,颈部与足墙各装饰一周纹饰带,均于雷纹地上饰夔纹,颈部以半环形耳为界,两面中心各凸饰兽头一,余处皆素。整器具备典型的商代晚期风格。

  器表与两地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经清宫传统烫蜡工艺处理的青铜器状态一致。壶内底铭“□父□”。本壶曾为晚清至民国收藏家奚萼铭所藏;铭文经多种文献著录,其中有罗振玉两书:一为《三代吉金文存》录铭文拓片,二为《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摹写铭文。据此推测该壶或亦曾为罗振玉收藏,奚萼铭生前得之于罗氏亦未可知。文革后,由上海博物馆退还予奚氏后人。

  图1 奚萼铭

  奚萼铭(1880-1919)(图1),名光旭,一作奚旭,初字振镛,后字萼铭、鄂铭、埜鹤,江苏江阴人奚润如长子,花翎二品顶戴,候选户部郎中,太学生,诰授资政大夫。清末民国初上海颜料巨商、收藏家,斋名鄂庐(萼庐)、室名文彝轩、小冬花庵。奚氏虽身在商贾,然钟情社会公益事业,民国政府教育部为其颁发捐资兴学一等奖奖状,当时获此荣誉的,全国仅三人。1914年捐资两万银元修建连接无锡与江阴的义成桥。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捐资五万银元修建中国最早的开放式公园之一——苏州公园,及吴县图书馆,一时传为美谈。奚氏与沪上诸名家如蒲华、吴昌硕、张祖翼、褚德彝、赵叔孺等相友善,尤与余杭褚德彝最为莫逆,故所购藏书画及金石碑版,均采纳褚德彝意见。

  图2 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图2),初名宝钰(振钰),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近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农学家、教育家。“甲骨四堂”之一。

  壶为酒器,作祭祀献享、宴饮仪礼之用。《仪礼》之《乡饮酒礼》载:“尊两壶于房户间。”《大射仪》载:“尊士旅食于西鑮之南,北面,两圆壶。又尊于大侯之乏东北,两壶献酒。”《西清古鉴》所录“商父己壶”(图3)与此壶装饰风格及器身造型相近。故宫博物院藏商·相父乙壶(图4),双半环形耳内衔素圆环,颈、足皆以雷纹为主要纹饰,与本壶时代风格亦一致。同时期壶中,以两半圆环耳为饰者还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殷墟晚期子父乙壶(图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商代晚期寝鱼簠(图6),颈饰由两组相对的龙纹组成的纹带,中间以两浮雕牛头相隔,云雷纹为地纹。殷墟铜器第四期中的提梁卣,盖、颈各饰一周夔纹,颈部间以小兽头,云雷纹地(图7)。以上数例商晚期的存世实物之纹饰风格均可与本壶相互印证。

  商代器物体系的成熟,本质上是早期中国礼制文明的物化过程,亦为两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本壶久经传世,于民国初期由名人递藏,铭文多经文献辑录,实物品相完好,系传世名品。

  图3 《西清古鉴》之“商父己壶”

  图4 故宫博物院藏 商 相父乙壶

  图5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殷墟晚期 子父乙壶

  图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晚期 寝鱼簠

  图7 殷墟铜器第四期 提梁卣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