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公司合作方式

名称: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公司合作方式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417207

更新时间:2025-07-07

发布者IP:203.168.21.141

详细说明

  英国皇室贵族国际拍卖公司合作方式

  清雍正 青花缠枝蕃莲纹出戟双耳尊

  专场:盛世华章 - 宫廷艺术及重要器物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高度:33 cm

  来源:东京熏隆堂旧藏(现藏家于1970年代购自东京熏隆堂)

  展览:「中国古陶磁名品70选」,福山城博物馆,1989年10月21日-11月26日,编号65

  出版:《中国古陶磁名品70选》,1989年,页80,图65号

  参阅:

  《东洋陶瓷大观I》,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东京,1976年,图169

  《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2007年, 编号102

  香港苏富比,2003年10月26日,Lot 143

  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Lot 225

  伦敦苏富比,2019 年11月6日,Lot 27

  估价待询

  此类仿青铜尊造形的古器初见于雍正朝,至乾隆有所沿袭,品种多见於单色釉系,如仿汝釉,售於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编号225 ;缮鱼黄釉例售於香港苏富比2020年10月9日,编号54 ;山中商会藏仿汝釉例,售於北京保利,2021年6月7日,编号5015 ;惟饰以青花者极为鲜见,见山中商会藏黄地青花之例,售於伦敦苏富比,2019年11月6日,编号27。亦见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一例,施浅蓝釉者,载於《Catalogue of Tokyo National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Ⅱ》,东京,1990年,图722。

  本品以青铜罍作为原形,参考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商至西周时期兽面纹罍,是典型的雍正仿古创新之作。拍品敞口束颈,溜肩敛腹,胫部外撇,颈部、肩部与胫部突现对称的四道戟状棱柱。以青花绘腹部主体样缠枝莲花纹,叶片舒展,枝茎牵连婉转,布局繁复,洋溢出西洋巴罗克气息,是宫廷艺术「西风东渐」之一例证。质地细腻匀凈,肩部装饰象鼻为耳。通体从上而下饰以六层纹饰,工整有序,分别是缠枝石榴花卉、如意云头纹、变形莲瓣纹,间饰以缠枝花卉纹。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观其青花发色,浓艳而不炫目,秀敛亦不蒙滞,浓淡相宜,层次宛然,别有一番清雅韵致。釉汁莹白坚致,与青花相衬,愈臻乎妙境,审其形制、釉色、纹饰、画工之精美,确其为清雍正时重要宫廷陈设,应为雍正早期官窑青花精品。雍正皇帝亲自主导且控管当时宫廷文物制作,呈现并实践他的艺术品味,以致雍正一朝出现大量仿制创新之作。雍正皇帝好古,仿古即表达他对前朝艺匠工艺的喜爱、学习和致敬,亦有着超出古人的雄心,在摹古的基础下推陈出新,推动宫廷艺术发展,达至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本器即为一范例,仿制青铜罍造型,其上饰以青花,景德镇御窑厂当时对青花烧制技术掌控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缠枝花卉刻划细腻,如纸上作画。

  Lot 893

  清雍正 御制珊瑚红地洋彩牡丹纹碗一对

  专场:胤禛十二美 - 雍正的审美世界

  款识:「雍正御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口径12 cm

  来源:

  Barry Dinan旧藏

  伦敦佳士得,1974年11月26日,Lot 196

  香港苏富比,1979年5月22日,Lot 237

  香港苏富比,1993年10月26日,Lot 144

  刘銮雄珍藏

  参阅: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四,1931年,图615

  《金成旭映:清雍正珐琅彩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页51,编号017

  估价:RMB 3,600,000 - 7,200,000

  拍品为雍正御窯色地洋彩之典范,相同品种、制式多见黄彩装饰,以蓝料彩绘牡丹纹,仅见台北故宫典藏,与本件拍品完全一致,传世极为少见,可谓凤毛麟角,沧海遗珠。器型端庄秀巧,胎质精细。内壁施白釉,胎质温润细腻。外壁通体以珊瑚红为地,釉色匀净,色泽深沉浓艳,彩绘牡丹纹。牡丹花硕大,花瓣丰满而层次繁多,四周伸展出婉转的花藤,有绿芽翻转,拱卫其旁,又有些许圆圆的花骨朵,点缀其中。牡丹以蓝彩填饰,黄色表现花瓣的背面,花芯以矾红洗染出由淡到浓的渐变颜色,形成自然的白色勾勒边线。藤叶以绿色填涂,并在边缘表现出深浅变化,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及立体质感,雍容考究。圈足中央双方栏内青花书「雍正御制」双行四字楷书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

  本品模仿康熙时期瓷胎画珐琅的样式,以色地绘硕大的花朵装饰,又在色彩晕染上更为细腻,使整器画面有一定的浓淡变化,与珐琅彩艺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康熙一朝五彩瓷器盛行,至末年随着粉彩的出现和使用而渐为减少。本拍品用五彩加洋彩绘牡丹花纹,器形及色调均沿续康熙朝宫造珐琅彩瓷风格,可推测此碗制於雍正早期景德镇御窯厂。Hugh Moss於《By Imperial Command :An Introduction to Ch’ing Imperial Painted Enamels》一书中论述,此类碗应为雍正元年及二年间制於景德镇。本碗器型隽秀端雅,画面构图饱满,技法细腻,鲜活灵动,颇富工笔意态,更显示出其不凡的品级,极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