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国际拍卖公司合作共赢送拍参拍电话

名称:福布斯国际拍卖公司合作共赢送拍参拍电话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9.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402975

更新时间:2025-07-06

发布者IP:14.26.161.236

详细说明

  福布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合作共赢送拍参拍电话

  14-15世纪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佛

  H 16.6 cm

  此尊造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头戴宝冠的形象,俗称宝冠佛。从三身角度来说是 属于报身佛,代表佛的内证功德,但也有从佛陀传记的角度认为头戴宝冠是代表 佛陀当王子时的造型,故称释迦牟尼王子像。

  佛陀面庞圆润呈童子相,钩鼻小口,眉眼微吊,下颚微收,面相庄严。神情柔和,眉间现白毫。额际有冠,冠带自然垂于双耳后,并于耳冠处打扇形结,却并无菩萨宝冠常见的冠叶。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一角搭于左肩,极富装饰效果。袈裟轻薄,衣纹采用印度萨尔那特近裸式的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和袈裟下摆处以线条和细密连珠纹表现衣边。衣服薄透贴体,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展露无疑。

  佛陀右手抚右膝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置于腹前。比例匀称,姿态挺拔。双腿结跏趺端坐于双层仰覆莲座之上。莲座制作精致,深束腰,上沿饰一道连珠纹。 莲瓣圆润饱满,匀称整齐,层层重叠,极为立体,富有视觉冲击力。此像主尊虽尺寸偏小,但其宽厚的肩胸,壮硕的四肢及精致五官及装饰手法多处可见尼泊尔造像之风格元素,应是西藏本土艺术与尼泊尔风格融合之作。

  主尊坐下是铜铸造“亚”字型须弥宝座,身后衬桃形背光。主尊佛像通体鎏金,金色明丽;铜本色宝座背光铜质润泽,包浆自然醇厚,用材讲究,工艺精湛,比例精准,品相完美,可谓供奉与收藏之上佳之作。

  Lot 1257

  18世纪

  棉布金地财宝天王唐卡

  58.5×42.5 cm

  此幅唐卡所绘主题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共同推崇的护法神和财神—毗沙门天,意为多闻,表示其福德之名闻于四方。此唐卡以金色为背景绘制而成,又被称为金唐卡。其艺术特点是以纯金作底,再以纯色线条描绘尊像轮廓与各个细节,用极淡的颜色对面部与衣袍、山石进行渲染,并用玛瑙石笔在金底上磨出不同的光泽和层次。使画面极为富丽耀眼、光彩夺目,以不同角度视之,因光线反射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极为特殊高贵。

  唐卡正中,主尊财宝天王身黄色,着武将铠甲,右手持胜利幢,左手所握吐宝鼠正在吐出宝珠,象征能为虔诚信众带来无尽财富,以威震三界坐姿侧坐于雪白雄狮背上。天界正上方绘有忿怒相金刚手菩萨,主尊四周围绕着他的眷属“八骏财神”,人物间隙以契合汉地审美的亭台楼阁与祥云树木填充,极具东方美感。唐卡正下方中央绘有一位忿怒相护法神,赤裸上身,周身披挂帛带与璎珞,一手执三叉戟,一手持摩尼宝杖,坐下为昂首雄狮,四只狮爪均或按或托着一只宝珠,依据其法器与装束以及所处方位,其身份可能是那罗延天,那罗延天源自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在佛教中被吸收为护法神。其形象常以力士造型出现,象征无坚不摧的守护力量。与财宝天王共同出现时,既强化了护持佛法的神圣性,也暗示财富守护需要武力威慑作为保障‌。那罗延天身前身后点缀着佛家七珍八宝,寓意祥瑞。

  整幅唐卡布局紧凑,线条清晰干净,人物描绘细腻写实,造型自然灵动,更兼所绘内容为世人喜闻乐见的题材,宗教和艺术价值极高。

  Lot 1319

  东北印度11-12世纪

  合金铜坛城底座

  H 27.5 cm

  此件作品胎体厚重,是坛城铜雕像的底座连同主枝干部分。完整雕像可以参考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西藏铜佛造像-卷一印度和尼泊尔造像》中图104C的一尊胜乐金刚坛城像,与本件底座结构造型基本一致。底座主体为覆钵形状,呈多层缩进式结构,底沿是一道铺地连珠纹,颗粒大而饱满,匀称整齐;其上为一圈覆式莲花瓣,双层莲瓣,尖端微翘,瓣芯虽平却极具立体感;再上,是三道连珠纹隔出的两道雕花,下层为密实繁复的枝叶图案;上层为藤蔓卷起的一个个团花中雕一搭弓人像及分布于其两侧的牛、羊、象、鹿等七种瑞兽,每个藤团内雕一种兽,每种两只。覆钵之上为粗壮的主莲枝,其上雕四尊小化佛像,观姿应为二佛二菩萨;顶端是一圆型小莲台插在主枝之上,边缘一圈覆莲瓣,上沿饰一道连珠纹。整件作品雕工极为精细,可见原作应是何等令人叹为观止的惊艳之作,题材极为特殊,是难得一见的艺术摆件及收藏上品。

  参阅:《西藏铜佛造像卷1—印度&尼泊尔》(Buddhist Sculpture in Tibet vol.1-India & Nepal),乌尔里希·冯·施罗德(Ulrich Von Schroeder) 著,2001年,香港法观出版社,307页,图104C。

  Lot 1258

  14-15世纪(丹萨替)

  铜鎏金背光

  24.6×18.3 cm

  来源:纽约佳士得2011.03.22,Lot412。

  著录: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HAR),编号66768。

  这件背光通体为铜鎏金材质,中央部分根据残留形状推测其原应为一立姿金刚瑜伽母,背光中央顶部为一二臂双身胜乐金刚,周围的数尊四臂尊神部分为鸟兽面,乃是与金刚瑜伽母、胜乐金刚密法体系相关联的方位空行母。本件背光工艺精细,可以看出其受到了尼泊尔地区造像艺术的深刻影响。此件背光在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站(Himalayan Art Resource)上有著录,国际著名藏学研究学者杰夫·瓦特(Jeff Watt)先生对其亦有相应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