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拍卖鉴定参拍条件

名称: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拍卖鉴定参拍条件

供应商: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价格:8.00元/件

最小起订量:1/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手机:19102030840

联系人: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产品编号:220402906

更新时间:2025-07-06

发布者IP:14.151.33.91

详细说明

  香港鼎汇国际拍卖公司拍卖鉴定参拍条件

  Lot 1314

  尼泊尔14世纪

  铜鎏金宝冠释迦牟尼佛

  H 30.7 cm

  著录:《佛韵-造像艺术集粹》,文物出版社,2013年,114-115页。

  展览:北京首都博物馆,“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2013年。

  这尊体量宏伟、造型典雅的佛陀造像可与同期一尊尼泊尔坐像相比较(见图1,佳士得纽约2017年秋季拍卖会,Lot620,尼泊尔13-14世纪宝冠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交价385.25万美元)。两像均头戴五叶宝冠,皆以饱满的胸肌为特征,身披简素袈裟,袈裟边缘饰以阴刻卷草纹边饰,缀以三道连珠纹;腰部收束纤细,腹部丰腴柔润;双臂圆润修长,双腿以金刚跏趺坐姿优雅交叠;面部呈方正之形,低垂的细长双目间缀水滴形白毫;双耳纤长外展,上耳际各饰单朵花卉,螺发整齐盘卷成紧密发髻,隆起为穹顶状顶髻;二者艺术特征颇为一致。另有一尊同期西藏俄尔寺的佛陀坐像,被施罗德先生收录于其2001年的著作中,522-523页,图170C(参阅2),27.2cm.,无宝冠,但同样于上耳际饰两朵小花,施罗德先生认为这一尊“或自尼泊尔引入,或为来到西藏本土的纽瓦尔工匠所造“,俄尔寺的这一尊,与本场这尊相比,除宝冠外,在开脸、身型、袈裟装饰细节等处有诸多相似之除,可作参考;此外,美国知名收藏家安思远先生曾收藏一尊银质宝冠释迦牟尼佛坐像(图2),与本场这尊的开脸、神韵气质相仿,亦可作参考。

  图1 佳士得纽约,2017年秋,Lot620

  图2 安思远先生旧藏

  释迦牟尼佛像是佛教艺术中最为广泛表现的主题之一。其中,以触地印姿态呈现的释迦牟尼,即召唤大地见证其证悟的形象,是东印度、尼泊尔与西藏地区最为流行的佛陀造像范式。本场这尊体型硕大、铸造精美的佛像刻画的即为释迦牟尼佛召唤大地见证其禅修之境的成道像。掌心与足底的莲纹、上耳际的小莲花、内观凝视的狭长双目、额间凸起的白毫,头顶排列紧密的螺发,以及发髻顶端作为装饰的摩尼宝珠等细节,无不彰显着其神圣性。佛像身披透明僧伽梨,衣缘饰以高浮雕连珠纹饰镶边,连珠纹内满刻细密几何纹饰,僧袍下摆在交叠的足踝处呈厚重褶裥展开。通体鎏金华美绚烂,铜质细腻,工艺水准极高。释迦牟尼通常是身着袈裟的出家之相,螺发肉髻,此外并无装饰。宝冠释迦牟尼佛则打破了这个惯例,虽身着袈裟,但头戴菩萨的宝冠,故很容易与报身相五方佛区别开来。最初造像中的宝冠佛形象,可能是在菩萨思想深人人心后增加造像的装饰效果。后世对此解释有多种,一种认为,在佛教经典有关佛传故事的记载中,反复提到,乔达摩太子在家则成转圣轮王,出家则成佛。宝冠佛是其转圣轮王的形象。另外宝冠佛的出现与佛教密宗盛行的时代大致相同。公元7世纪后,佛教密教化加速,佛像装饰逐渐繁复化,宝冠、璎珞等元素被引入以象征佛陀的报身属性‌ ,后尼泊尔工匠将这一密教意象与本土技艺结合,创造出兼具神圣性与世俗美感的宝冠释迦牟尼造像,它的出现也许正是密宗佛教三身说理论成熟的标志,同时反映出佛教艺术从印度向喜马拉雅地区传播的轨迹‌。

  此尊宝冠释迦牟尼造像,将尼泊尔造像艺术中优雅与丰润的造型美学融入静谧法相,呈现极具青春气息的少年面容,这亦与前文提及的乔达摩太子的转圣轮王形象相符。头戴五叶宝冠,中间冠叶宽大呈半月形,下承金翅鸟,背托法轮,叶片上嵌松石。两侧有扇形冠结,宝缯于耳后自然下垂;佛陀额头宽广,弯眉细目,直鼻小口,双颊丰润,双目慈和而有神。此像的面部特征明显更为尼泊尔造像审美:弯眉纤长,前额开阔,下颌微敛,双眼呈豆荚状,营造出年轻贵族特有的优雅与从容气质。整体技艺洗练简洁,令佛像似洋溢着充沛的活力,生动传神,更贴近现实人体特征。

  尼泊尔佛造像,融会了一些令人无法抗拒的特质:优美、均衡、典雅、高贵,以及奢华的表面细节与装饰。14世纪是尼泊尔纽瓦尔(Newar)工匠艺术成就的黄金时期,铜造像普遍采用红铜合金(含锌、银等金属),铜质纯度极高,铸造后呈现橘红色光泽。材质配比科学,兼顾延展性与硬度,适合复杂造型的精细雕刻。艺术风格上‌ 既延续了印度帕拉造像对肌肉线条的写实刻画,又融入了尼泊尔造像的浑厚体量感。例如,佛陀胸臂壮硕挺拔,手指关节更为分明等,进一步强化佛陀的内在能量与生命力。此外,不同于多不鎏金的帕拉造像,或整体观感朴素的笈多造像,尼泊尔铜造像往往如此尊一般,富丽的镀金,且金层厚重均匀,并嵌入复杂璀璨的宝石或半宝石从而格外引人注目。14-15世纪的尼泊尔造像,逐渐形成了壮硕与柔美并存、宗教象征与写实人体并重的独特体系,成为喜马拉雅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整像以纽瓦尔工匠擅长的金工工艺制作,不惜工本,千锤百炼,铜质精良,金光灿灿,给人光洁圆润、柔滑舒适的艺术美感;此种品质的艺术品,既是佛教密教化的物质见证,也是跨文明艺术对话的结晶,已然达到了世俗美与宗教美的完美融合。其精湛工艺与深厚宗教意涵,使其将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中持续焕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