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中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成交记录开拍何时候截止
印款的分析。曼生所刻"飞鸿延年"系自用章,"飞鸿"图案即鸿字,"延年"即款。《明清名人尺牍》中,陈曼生写给刺史大人的信中,前后盖有两枚"飞鸿延年"印章,证明"飞鸿延年"是曼生自用章。曼生壶也常用此印款,如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有底款为"飞鸿延年"的曼生壶。也有认为"飞鸿延年"是曼生幕僚汪鸿(字延年)的代号。汪氏是曼生在嘉庆十六年(1811)任溧阳县宰后的幕僚,擅书能画,曼生刻此印款是在嘉庆初年,此时曼生为阮元幕僚,或许与汪氏还没相识,故不应是汪氏的代号。何况当时曼生是县宰,汪氏则是幕客下属,在封建社会从伦理上讲也不可能超越。"阿曼陀室"印款是曼生壶初期制作时,曼生身为县宰不得营私,故刻"阿曼陀室"作为记号,以免遭人物议,后则一直延用。
曼生善篆刻制印,"阿曼陀室"和"彭年"印款都金石味十足,心境的开阔和狂标的功力使之不会被人仿制。曼生壶款的刻款以"曼生铭"居多,落"曼生"较少,特别是在溧阳期间。
*出版:《茶熟香温》
4. 工艺特性的分析。此壶泥料是用原矿乌泥掺少量紫泥调配而成,当时就属高档泥料,整体均是全手工制作,从壶嘴的捏塑、壶把的搓压、轮廓的推刮等制作特点看,可确定为杨彭年的做法。壶型由井栏壶变化而来,由于形似钵盂,曼生自定"盂式"壶。此壶重心沉稳、雍容大度、雅致脱俗,突显饱满敦厚之感,完全符合曼生壶低腰宽腹的特色。由于此壶制作年代是在曼生离开溧阳的嘉庆庚辰年(1820),此时的曼生已离职休养于淮阴,在重金授予下前赴宜兴制作的曼壶,出于负责任态度,品质肯定要更好和更高。而此时的彭年制作工艺比在溧阳时也更为娴熟、老练和精致,早已声名远播、闻名遐迩,故在曼生刻款后落上自己的名款也理所应当了。此壶应是宜兴专业的柴窑烧制,故烧制温度也掌握控制得基本准确,这也有别于曼生与彭年在溧阳合作时烧制温度普遍偏低的曼生壶。
此壶之泥属清中文人壶常用之土,制作手法也符合名手杨彭年风格,壶身铭文内容切题,且用刀干净利落,书法功底十分深厚,完全符合曼生之风格特色,个人认为此壶为曼生彭年合作之真品。
——宜兴紫砂藏家·李明
此壶泥料、色泽、制作技艺是清中期杨彭年制作,从壶的整体可见到曼生壶的风格与风采。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潘持平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Lot 1240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壶作盂式,或曰井栏、百衲,为经典曼生十八壶式之一。此壶段泥砂胎,略显泛红,砂粒隐然若现,壶体广口溜肩,截盖半圆,中塑柱钮,气孔周正,直流曲鋬。壶底承大圈足,印花飞鸿延年,取材秦代鸿台观宇瓦, “长乐宫有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瓦为圆形,已残。上有“延年”两字,字体处于篆隶之间,下为一仲颈展翅之飞鸿,与上述正相符合,故有此飞鸿延年壶式。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观全器,壶身造型简洁。井栏式,取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之意。据悉,井栏造型的由来为陈曼生官至溧阳县宰,一日仿报恩寺,观一口唐代元和六年造的古井而创作。而当时创作的紫砂井栏水承,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参阅《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此品年号“嘉庆丙子 (1816)”,本拍品进而创作为壶式,并铭刻年号“嘉庆庚辰(1820)”。
*清嘉庆 阿曼陀室款嘉庆庚辰杨彭年造陈曼生铭诗句飞鸿延年盂式壶
本拍品为曼生壶式中罕见之处:
1.阿曼陀室款钤于壶内底,壶外底部同时印花飞鸿延年纹。
2.同时署名陈曼生与杨彭年,以及朝代年号铭刻“嘉庆庚辰”。
陈曼生(名鸿寿,原名鸿绪,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浙江钱塘人),师事浙江印派的丁敬(1695-1765)、黄易(1744-1802)等人,曾入阮元(1764-1849)浙江巡抚之幕。曼生工古文诗词,以精于篆刻为时所称;善书法,以隶书、行书闻名。然而,真正使他扬名后世者,则是参与宜兴紫砂壶的设计与创作。曼生任溧阳县宰期间(约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1811-1813),与宜兴紫砂名匠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浙江桐乡人)合作制壶,据说他画十八壶式(事实上不止十八式)与之,各式壶铭由曼生幕客如江听香(原名青,字步青,别署红豆)、高爽泉(原名垲,字子高,1769-1839)郭频伽(原名麟,字祥伯,又号白眉生,1767-1831)以及查梅史(原名揆,字伯揆,号梅史,1770-1834)等人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王健华依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河洛图盘”推断,杨彭年当生于乾隆晚期,卒于道光晚期)。杨彭年弟杨宝年、妹杨凤年,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他善于配泥,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还与当时名人雅士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声名极盛嘉庆年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1812-1817),相传由陈曼生设计壶样并题铭,彭年制作,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也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彭年制壶甚多,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